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读: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作者:王欣
转贴自:无锡盛岸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