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师幼互动的有效方式
导读:教师除了倾听幼儿的声音,还必须了解孩子的操作过程,教师除了是观察者、记录者,还必须成为幼儿发现过程的共同参与者,教师要能够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让孩子在反复的抛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纲要》要求我们在一日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强调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师生互动关系,下面我们以“动物怎样保护自己”主题生成活动为例,介绍我们如何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推动幼儿探索活动的。
一、感悟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
在倾听中感悟幼儿,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必须观察,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必须倾听。
实录一
在一次预设课程“聪明的乌龟”活动中,小朋友在观察乌龟的壳时,吴显说:“乌龟的壳有保护作用,要是谁来吃它,它就会把身体全缩到壳里。”几位幼儿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小动物怎样保护自己”上。
发现幼儿迫切想了解“小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我们就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带幼儿在书上寻找,布置动物图片,请家长协助搜集资料。一周后,在“小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谈话活动中,小朋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清清说:“蜗牛和乌龟一样,用硬壳壳来保护自己。”
顾晗宸说:“大象用长鼻子来保护自己,它用鼻子喷水,还可以把敌人甩得老远。”
蒋幸文说:“刺谓会缩成一团,把敌人刺伤。”
陈汀说:“变色龙,它是靠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来保护自己。”
周盛恺说:“乌贼会喷墨汁,这样敌人就找不到它了。”
……
在自发生成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活动气氛轻松,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课程,及时开展相应的活动,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之一。
二、理解幼儿的想象,产生师生共鸣效应
在探索活动中,师生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象又让教师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实录二
孩子们都在饶有兴趣地谈论着“小动物怎样保护自己”。只有夏天看着图片上的蛋宝宝发呆。老师问:“夏天,你怎么啦?”夏天说:“蛋宝宝没手没脚,怎么来保护自己呢?”老师马上把孩子引入新的话题:“谁有好办法来保护蛋宝宝?”话音刚落,活动室里,又热闹起来。
苗苗说:“鸡妈妈会保护它的。”
康康说:“我给它用砖造一间房子,让它躲在里面。”
马文博说:“我把它带回家,和我睡一被窝。”
创创说:“我在蛋上画一个狮子头,大家见了都害怕,没有人敢欺负它了。”
……
走进孩子的世界时,就会惊异地发现,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思想。这是教师很难预测的。活动后,我又给幼儿准备了纸、笔、积木等材料,让他们为蛋宝宝做防护的工具。
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幼儿的兴趣转移到保护蛋宝宝上来,从而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三、认识幼儿的思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
教师除了倾听幼儿的声音,还必须了解孩子的操作过程,教师除了是观察者、记录者,还必须成为幼儿发现过程的共同参与者,教师要能够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让孩子在反复的抛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实录三
吴昕一将蛋宝宝放在积木床上时,不慎打破了。他叫起来,“啊呀,我的蛋被打破了。”老师说:“为什么他的蛋宝宝会破呢?”大家围拢过来,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床太硬了。”“放时离床太远,要轻轻放上去呀。”“蛋宝宝是圆的,会滚呀!”老师说:“那么,我们应该要怎样来做蛋宝宝的床和家呢?”“用布”“用纱”“用网”“用棉花”“用草”……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材料制作。
在这过程中,教师以玩伴的身分参与活动,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理解的互动应是包含着智慧的激发、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 曹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