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导读:总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尽量让幼儿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教学教育的模式大都是教师占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师通过活动方案、教具演示、语言活动等形式。先演示给孩子看,幼儿则通过回答、操作等方式方法具体掌握。这样,教师的思维过程占主体,幼儿的思维过程则展示不足。
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倡我们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幼儿。因此,我认为应当把展示给幼儿的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幼儿主动的去推理、思维,直至解决问题,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那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应该如何体现,如何运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趣的故事。在《帮我学数学》教材的编导中,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这样写到,“不爱数学的幼儿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幼儿却很少找到”,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我在教学中试着应用故事教学,受益非浅。
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前,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幼儿则通过听故事、阅读欣赏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去主动理解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对孩子来说学起来轻松愉快,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充分调动起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式的提问。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以往的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教师提问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他们是什么颜色的?”“数一数小鸡有几只?”等等,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教师的手里。而开放式的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打破这些条框束缚,引导幼儿主动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设计开放式的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怎么样呢?经过实验,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在《按高矮分类中》让幼儿观察图片,“狮子为什么要抓猴子呢?”这些问题从结果入手,引导幼儿寻求事情发展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为什么小松鼠摘樱桃,小猴子摘苹果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大象上不去小汽车怎么办?”“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门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答案不止一个,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操作学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景,提供学具让幼儿动手操作,能使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充分表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此时,幼儿的操作活动也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在将出现的各种操作情况演示给幼儿看,帮助他们找出最好的操作方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四、讲述操作过程。即教师通过“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呢?”等类似于此的问题,让幼儿用语言概括出自己“做”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幼儿对思维过程进行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尽量让幼儿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新疆博乐市第一幼儿园 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