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水果主题反思
今後定必為更多幼兒設計切合幼兒興趣的課程。
設計活動的背景
有一次,在午餐吃水果時,兩位幼兒互相討論著喜歡吃哪種水果?一位說蘋果,另一位說香蕉。他們的意見感染了部分幼兒的情緒,他們紛紛加入表達意見,並且各自說出所喜愛的水果種類。為此,我設計了“水果”這一主題。
教師因應幼兒的興趣而設計這個主題正好切合杜威〔DEWEYJ.,1859-1952〕教育的歷程包含兩個因素:第一是課程的設計與教材選擇必須顧及幼兒個人的能力、興趣、需要和習慣。第二是教材應取自實際的生活。
正如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們都很喜歡吃水果,因此對水果特別感興趣,他們會互相議論水果的味道及顏色。教師因此設計這個課題是能夠顧及幼兒的興趣並能掀起全班的學習情緒,加上水果對幼兒來說是有實際的生活經驗,能夠提供實際刺激作思考,便能將學習發揮高度效能,達到學習最佳目的。
設計活動的過程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他們共同探討主題活動。於是與幼兒一起進行一次投票,表決幼兒希望研究哪種水果,經過表決統計出有8位幼兒(即67%)都希望研究蘋果。由於蘋果是一種極普通的水果,無論從幼兒對它的了解和認識,或是資料的收集和課程的展開,都比較容易把握,而且蘋果的特性、外型、用途和常識均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研究價值。最後經全班同意後,請家長協助幼兒回家搜集有關蘋果的資料。
根據陳淑琦<幼兒教育課程設計>中,教師應鼓勵幼兒表達意見,共同完成課程的設計,成為課程的主人,才是開放教育的信念。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能夠鼓勵幼兒參與設計活動,讓幼兒表達自己意見,並設計出這個課題“蘋果”,能夠達到開放教育的信念。
之後,我將課室設計成一個蘋果園,在活動角中擺放不同的蘋果書籍、圖片、玩具及剪報以激發幼兒的思考及學習動機。
根據美
國科學教育家布魯納(Bruner1950)主張〔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安排有利學習發現各種結果的情境,利用學生主動探索的好奇心,引起其內在的學習動機。〕學習區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可以滿足幼兒探索的需要。
在活動中,幼兒探索一邊進行探索,一邊向其他幼兒介紹自己帶回校的物品。(如蘋果模型、真實蘋果及圖片等)他們都能與別人分享資料,並且能產生問題,如:“蘋果有幾多種顏色?”“蘋果裡面是怎樣?”於是他們去進行探索。幼兒在不同的活動中進行探索,包括:觀察蘋果的顏色、觸摸蘋果的形狀、研究蘋果的內部結構、品嚐蘋果的味道等。經過探索後,他們會將自己的經驗統整並得出新的觀點,包括:蘋果不只有紅色,還有青色及黃色;蘋果有果皮、果肉、果核;蘋果可以做水果、沙律及煲湯。根據鄭美蓮杜陳聲珮(2003)<與窿窿對話:一個社會建構的學習過程>中說出這是幼兒共同創造的知識是一種共享意義的產品,那並不是一種單純由環境中發現的客觀知識,它是揉合了主觀經驗與客觀經驗的共同建構知識。
教師於活動中曾介入協助幼兒建構知識,如幼兒看見青蘋果時說出綠色,於是教師糾正幼兒為青色;教師亦有提問幼兒除了紅色的蘋果,還有什麼顏色?如何將蘋果切開?這樣便能使幼兒作出思考,達成知識建構。
根據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作者說出教師主要責任是提出能夠引發幼兒思考的問題,讓他們透過反思抽象作用達成知識的建構。
根據杜威(Dewey,1933,p.106-107)認為若沒有思考的因素,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
根據皮亞傑對認知建構的觀點,個體具有自我調節的基模體系。為了平衡心智,個體就主動地把已有的經驗作出連繫,將新舊概念作量(同化)或質(調節)上的轉變,以創造新的經驗(皮亞傑1986)。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讓幼兒作出思考,經過同化,調適後將舊有經驗統整,加上新經驗,便成為新知識。如教師問幼兒蘋果裡面有怎麼?幼兒會猜裡面有蘋果肉,但當切開後還有果核時,他們便要將經驗重整,把紅色果皮,白色果肉,黑色果核連在一起,成為蘋果的新知識。
在活動中得著
起初對於在幼小班實行設計活動是覺得沒有可能的事情,但當我看過鄭美蓮杜陳聲珮(2003)<與窿窿對話:一個社會建構的學習過程>文章後,使我有信心於自己的班級試行,意想不到的是比我預期中進展得順利,如要求家長協助搜集資料,家長也能做到。如在小食嚐試中幼兒都能靜心聆聽指示並能依照事前訂定規則(先洗手才進食)完成活動。而且更能體會學習是能激發幼兒思考及探索,不論年齡,幼兒也能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再將經驗整理,便能得出新知識。從學習中,幼兒更可達到彼此分享成果,如切開的蘋果、蘋果圖工、資料分享等,而且可以增進互相的友情,大家增加了溝通的機會。
透過這次成功的經驗,我能掌握到教學的重點是讓幼兒從遊戲中學習,提供多方面的刺激及探索的機會給幼兒發展,設計多些以幼兒為中心的活動給幼兒,讓他們於互動間彼此學習。
加上本班是全日制的幼兒,教師有更多時間及空間給予機會讓幼兒於自由時間探索,幼兒於校內的時間越長,我們接觸他們的機會越多,更應好好把握這些時間讓幼兒進行不同的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今次個人功課與小組功課均使我對課程設計上獲益良多,如小組功課有幾個同學一起討論,大家可以互補不足或互相提點,一同分享成果,但個人功課只可就著個人學校的特點加以發揮,這只可以自己鑽研,不過也讓自己有機會去了解自己班的幼兒,這是一大得著。今後定必為更多幼兒設計切合幼兒興趣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