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择校”现象的分布

光明日报 2009-12-29 10:36:4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并明确写入《义务教育法》,具有法律依据。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某学生就近分配的教育机会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而为其选择非“分配”学校的现象被称作“择校”。

  1.“择校”的发生概率

  调查发现,在12183个样本中,有4973位学生属于“择校”,占学生总数的40.5%。其中,省会城市的择校比例为42.7%,明显高于地级市的36.5%。

  图1:择校调查中择校比例情况

  2.“择校”发生在哪里

  家长为子女择校,肯定是选择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学校。五个省会城市初中、小学择校生比例按照学校声誉由高到低递减。中等城市初中学校择校比例的排序略有不同,质量略差的C类中学的择校比例反而明显高出B类学校。追踪该类数据来源,发现流动人口是选择此类学校的主体。

  图2:不同层级学校择校分布情况

  择校的发生概率还与城市化有关。在省会城市,新城区的择校比例远远小于旧城区。新、旧城区择校比例分别为35.09%和46.91%。城市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的迁移不同步。旧城区是优质学校集中的地区,但附近已少有居民,居民只能通过两种途径获取旧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一种,人户分离,即人搬走了,但是户口留在原处;第二种,通过择校。

  3.谁更容易“择校”

  放弃原有的义务教育机会,重新寻找新的学校,除了工作迁移、流动等因素外,大多数择校都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这是家长共同的愿望,但是,谁能够成功地实现这种愿望呢?

  (1)无论是省会城市还是中等城市,小学具有更高的择校比例

  在五个样本省中,除西南某省外,小学阶段的择校比例都明显超过初中阶段。如果优质小学具备“小升初”的推荐权或者起到“筛选”信号的作用,那么,小学的择校就是关键的入学选择。

  图3:省会和地级市初中、小学择校分布情况

  注:上图中E1、NE1、MC1、SW1、NW1分别指东部、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省份的省会城市,“2”则代表地级市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优势会转化为下一代的教育优势

  在实施调查前,我们利用校长培训的机会对校长进行了访谈,从访谈结果看,择校费的收取并不是“随行就市”,是按照一定标准收取的。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当价格受到管制后,就会激励对优质教育的“过度”需求,这时,价格之外的因素就会替代价格成为机会获得的关键。

  调查显示,在省会城市,父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的学生的择校比例比平均择校率(42.70%)高8个百分点,其次是党政干部和个体工商户,分别高出7个和6个百分点。

  图4:省会城市学生择校比例与父亲职业间的关系

  在中等城市,阶层之间因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学生择校比例的差异就更大。父亲是私营企业主的学生的择校比例比平均水平(36.54%)高10个百分点,其次是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管理人员,他们分别比中等城市择校平均水平高8个和4个百分点。

  4.怎样获得招生信息

  从国外的研究看,招生信息发布和招生程序对于结果的分布影响明显。本调查显示,通过亲友的经验介绍、托熟人联系校内人员仍然是获取招生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公开程序获取招生信息的家长不足1/3。显然,政府应该对招生程序和标准加以管制,这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择校都“亮红灯”更理性、更现实、更有建设性。

  下一篇:择校的方式和代价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