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望试点小学生按居住地就近入学
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一胎化的子女越来越宝贝,对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按照户籍入学的规定,因为许多人工作或者搬家等,而出现户籍与居住地不同的情况。
上海市近日出台义务教育试点新规定,明年开始,五个“街道”(市的行政分区)的小学生将按照居住地安排就近入学。这是中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教育部这一试点要解决的是择校问题,让许多没有在户籍地居住的人,其子女可以“名正言顺”进入居住地的小学。
根据户籍安排入学的规定,长期造成民众的困扰,90年代房改以后,可以人、户分离,不必迁户籍,却产生民众不能在居住地就近入学的问题,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解决居住地不能入学的问题,现在普遍用“借读”的方式,就是在居住地的学校只要还有学额,就让一些孩子“借读”,经济条件好点的则可以选择进入私立学校。
“借读”与“正规入学”
所谓“借读”,可想而知,父母有能力者优先。所谓能力当然包括家长的社会背景、与学校的关系,甚至金钱奉献等等。
当然透过各种关系进入的必然是该区名校。借读难免产生不公平。
许多家长不愿迁户籍到居住地,出于各种原因,但都离不开户籍地所具有的各种好处和利益。
上海现有小学数百所,被视为名校的估计只有一成。
对户籍所在地就有名校的家长来说,自然是好处多多,包括房产价值也比较高。户籍不在名校附近的,可以通过买房子得到进入名校资格,或者上面所说的借读。
这种现象的不公平在于,经济条件或者社会条件差的家长,如果户籍不在名校附近,即便住在名校隔壁,也进不了名校,甚至普通学校也只能借读,不能“正规的”进入就读。
新的规定解决了这一问题,平民百姓只要居住地有学校,孩子就能堂而皇之地就近入学。
然而新的问题也产生了。
这么轻而易举凭居住地就能入学,可想而知,名校附近必定成为有能力的父母追逐的居住地,现有的规定是必须有房产和户籍,新规定却不要求有房产,只要住在当地就行,也就是去租个房子住下就能进名校。如此一来,房价和租金不仅会飚高,而且也将引发原有居民的不满。
原有居民没有优先权的话,收生爆满怎么办?
事实上已经有居民在责问,但是当局至今没有拟出与新规定配套的细节。
原来的规定造成民众在居住地无法正常上学,以后可以了,这在解决平民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是一大进步。然而对于教育资源偏颇的现状来说,它衍生的是另一个问题,名校的稀缺性造成的现状是有钱人家可以买房产设户籍进名校,对没钱的人来说不公平,但是新规定则是有钱没钱的人都可以往名校地区挤——只要租得起房子。在名校隔壁有户籍者,反而没有了优势。
许多专家其实已经指出,教育部长期的改革目标其实也是如此,就是资源分配的均衡化,不仅各学校都有相当的设施,连优秀师资也不能过于集中在小部分学校。只有这样,长期来说才能使家长放心让宝贝进入家附近的任何学校。
小学升中学在中国是义务教育,不必考大试,不会出现排名,而且中学也是就近入学。
然而吊诡的是许多家长还是会为孩子选择小学,关键就在中学升高中要考试;而是不是重点高中,则关系到上大学。因此能不能读到好高中,就看是不是上了好中学,在这情况下,小学虽然不考,对一些家长来说,却一样紧张。
东方社会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很大,然而资源分配的不均也一直存在。如何整合资源做最合理也最令全社会满意的分配,可能永远是个无解的题目,也永远无法得出等式的结果。但是除了尽力做到公平公开,开拓与善用社会各种公私资源,为富裕化的社会提供更多选择,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