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小学生与家长写信互动诉心声

山东商报 2011-05-23 10:27:4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父母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了如指掌,但是,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对父母有怎样的要求和渴望你知道吗?日前,济南市燕柳小学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开展了一次互动,让他们互相写信。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出我们教育方面存在的得与失,以及家长的反思。

  孩子们的心声

  案例一

  我不再是小孩请给我点自由

  妈妈,记得小时候,您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教我说话、教我识字、教我走路,我简直就是您的掌上明珠。而那时,我也是个乖宝宝,每天依偎在您的怀里,几乎寸步不离,我一直很感谢您对我的爱。

  可我现在都快12岁了,不再是那个只会撒娇的小孩了,您也常抱怨我不再可爱,但我毕竟不再是小孩了。

  而妈妈还是原来的那个妈妈,对我特别关心。我一出门,您就千叮万嘱让我早些回来;我一考完试,您就会拿考好的同学和我作对比;我一上网聊天、追星,您就说我不务正业、不思进取;我戴着耳机在您面前滑过,您就会说,淑女不该这样走路,应该……

  现在我虽然有您的关爱,但却不自由。我长大了,或许您该撒手,给我一点自由。我的隐私,比如日记本,您不该偷看,因为那是我的私人物品,里面都是明星、八卦之类,您也不会感兴趣。我喜欢和同学们去玩,我们偶尔会约好一起去玩,您不用叮嘱太多,我们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还是有的。我的梦想是想当歌手,而您却想让我当白领、当作家,虽然我写作有一点优势,但我并不感兴趣……妈妈,请留给我一点自由的空间吧!

  记者: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孩子,越渴望自由。有的孩子写到“不要管我,我不要当风筝,要当老鹰自由翱翔。”这位家长告诉记者,他们的教育方式确实有点家长制,孩子确实有点压抑。但是孩子太调皮了,管得不严不起作用,与孩子交流上有点“代沟”。

  记者发现,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就已经和孩子有了“代沟”。

  点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济南故事广播心理热线主持人杨青):看了这个孩子的信后,我觉得首先这位家长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于是在面对孩子的成长时,不是分享,而是控制;面对孩子日益成熟的自我,家长的表现不是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而是拿出自己的模板,考量孩子的所谓“对、错”,试图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未竟理想的“孵化器”,这无疑会迫使孩子反感排斥。

  写这封信的孩子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方式是单一的,是家长一方认可的、赞同的,而不是家长和孩子共认的。通过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到,家长接受的只是符合家长评价标准的方式,而不是符合孩子成长阶段和成长规律的方式。

  “看上去似乎是家长爱孩子,其本质是家长‘自私’。这位家长借助自己对孩子的无微不至,满足的是什么?是自己被需要、自我可以控制某种走向的心理满足,假如真的爱孩子,为什么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非鱼,安知鱼乐否?”杨青认为,在有这种“控制”倾向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合理放手。

  案例二

  考试成绩差,妈妈可否鼓励一下?

  妈妈,这10年来您对我的关爱,我看在眼里,更是记在心上。但是这十几年来我也有一定的生活烦恼。

  在考试的前几天,您让我认真复习,我听您的话认真复习,我一直希望考完试,您的脸色可以像考试题一样变化。可当考试分下来,您只有两种脸色:如果我考得好,您的脸色一般,谈不上好;如果考得不好,您的脸色极差,好像天要掉下来一样,我烦这样的考试生活。我希望您可以像别的家长一样,变一变脸色,即使考得差,也可以鼓励一下我。您可以完成我的这个愿望吗?我相信您可以,因为在我心中,您是一个好妈妈。

  记者: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高年级的孩子,甚至2年级的小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或者在考试之前,总是一种焦虑心态。“妈妈,你别说这个‘考’字行不行?就是带‘火’字旁的烤,我也不想听到……”

  点评(杨青):现在只要我们到菜市场、办公室等场所去听听妈妈们在聊到孩子成绩的时候,她们的声调、语气和表情,就足以理解这些孩子的苦恼了。太多的家长总是关注成绩,而不是成长;关注名次而不是命运。她认为这里面一方面有应试教育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有家长的虚荣心在里面,家长在孩子成绩面前的“被羡慕情结”占了上风。“很少有家长静心思考,那些总是一百分的孩子,长大以后,就真的也是一百分的人生吗?”

  案例三

  明明在进步母亲却看不到

  妈妈,我唱歌嗓子哑了,您却以为是踢球弄的,希望您能多关心我、关爱我,使我自己不会一个人迷失了方向。现在我很冷落,我也很孤独,因为您不管我还经常骂我打我……

  妈妈,您经常说,你看你学的那么差!天天上课不听讲,可是妈妈!我在学校的进步真的很大啊!

  我的数学语文都考砸了,英语(论坛)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你先做好心理准备,语文卷子昨天我没敢拿回家,这事先别告诉爸爸。还有我在写小说,觉得天赋挺高。再有就是最近我的心情也不好,你俩什么时候能单独陪我一会儿?

  虽然你有时候打我,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你。

  记者:这是两个小学生写的信,信中透露出孩子的无奈:孩子明明在进步、也有长处,自己感觉到了,可能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是他最需要得到认可的家长却没有看到。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因为得不到家长认可而苦恼的孩子也不少。有家长表示,她对孩子的上课习惯和生活习惯很担心,有时候都睡不好觉。“这种感觉很苦恼,等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理解的。一个人有良好的习惯可比成绩重要多了,好习惯会有好性情,好性情会有好品格。”也有家长希望孩子能把妈妈当成朋友,认为不需为成绩不好道歉和内疚,只要用心尽力,不用着急。

  点评(杨青):家长打孩子的习惯肯定不是好习惯,在你打孩子同时又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孩子有可能认可家长的棍棒教育吗?挨打的孩子能拥有好性情吗?如果家长和孩子想成为朋友,朋友,是可以打的吗?当一个打另一个的时候,还要告诉你:打你,是为你好,孩子会接受这样的朋友吗?“孩子也会想:从小妈妈就告诉我,打人不是好孩子,妈妈打人,却说是为我好,妈妈是否在撒谎?”

  案例四

  想和妈妈天天在一起

  妈妈,您很久才可以回来见我一次,每当您走了,我就非常伤心。有时会有泪花从脸上流下来,那意味着我好久才能和你在一起。我在想:为什么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像箭一样一下就过去了,而您走了的时间就像乌龟一样慢?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想让妈妈快快乐乐、高高兴兴每天和我在一起。

  我只有一个愿望:和妈妈天天在一起。

  记者: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看到这封信,她的心里沉甸甸的。孩子的家长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每次都是奶奶来。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外地工作。

  点评(山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裴秀青):这个孩子天天不和妈妈在一块,看了信,家长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有时仅给孩子物质上的东西是不够的,不能因为工作或者别的原因就疏离了和孩子感情的维系。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工作忙,就把孩子推给老人带;老人也觉得子女工作忙,照顾孙子就是自己的责任,我认为这是现代家庭教育中非常不和谐、不恰当的方面。

  老人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社会是不合拍的,不见得适合带孩子,虽然他们觉得自己有知识、有文化,也有精力和体力。“如果老人把教育权以爱的名义揽在自己身上,我认为不可取。老人带孩子只能是临时性的。”

  老人带孩子,一方面可以使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疏远,另一方面隔代教育,与现实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方式脱节,不适合孩子;还有就是老人再有精力,也始终没有年轻的父母那么有活力,不可能给孩子最新的时代信息:网络、科技等现代社会的信息。还有就是年轻父母的生活观念、生活情趣也在影响着孩子,比如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周末放松、郊游、游泳健身等,这种熏陶不单单是温饱教育能解决的。

  妈妈的回音

  今后不再独断专行

  孩子,在这里,忽然很想和你道歉。在你太小的时候,妈妈也很年轻,太想把所有好的东西都教给你,给你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造成了你很大的压力或者负担。我意识到了,我也在改正,不知你发现了没有?不管怎样,这些东西都不要成为你探索知识世界的阻碍,如你有兴趣,不要害怕,告诉妈妈。我会听你的,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独断专行了。

  记者:这是众多家长回信中,一个反思给孩子报太多特长班的家长心声。她看到了孩子的压力,正在纠正自己的行为。记者发现,在不少家长回信中,谈学习的占了最大一部分。真正“谈心”的并不多。

  点评(杨青):看了这位妈妈的告白,那个纠结很久的问题又浮上心头。所有的行业都有培训,而唯独对一个生命一生负责的职业——“爸妈”,却缺乏岗前的基本培训,仅凭一腔热爱就能真的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吗?

  这个妈妈的话似乎是有所感触,但是,类似这样的家长的改变靠什么来实现?家长改变不了,孩子只能继续曾经的以往,天天见面的成长,只能拉大之间沟通的沟壑,最后孩子就成了“买单”的人。最终,操控着话语权的成人就会一指:问题孩子!然而,问题孩子的制造商是谁?!

  家长感言

  孩子其实很渴望沟通

  “我感觉孩子其实还是很渴望和家长沟通的,只是有很多时候,孩子找家长说话,家长又在忙,总是在敷衍孩子。”家长陆永辉说,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实现起来也并不难。在亲子沟通方面,李永辉认为,家长更应该反思。

  家长杨利赞同李永辉的观点,他说自己也曾因为注重工作而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会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听不进去,而断然拒绝。家长有时候并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对孩子的欣赏表现出来,或者表达的方式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或者喜欢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陆永辉觉得家长最可怕的一种做法就是复制一种模式,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者某种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真没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大人总觉得,我小时候有什么缺陷,不能再让孩子有,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你来说遗憾的东西,可能对孩子未必意味着什么。人就是这么奇怪。”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