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入手(2)
现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方面,是学校;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家长了。第三个方面,是孩子。
先谈谈学校。
一类是所谓名校。一般来说,教育资源好,包括学校的教育硬件和教育软件。硬件,很容易看到,学校环境、图书馆、活动场所、实验室,等。软件,就不太好说了,主要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素养,尤其是涉及到具体是哪位老师做自己孩子的班主任。
后一个是不定的因素。难怪有些家长说,费了半天劲儿进了名校,孩子最后的学习也是一般般,也许因为自己运气不好。
另一类是普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学校里的正课中,有些内容是不讲的,都安排在所谓的兴趣班里讲,如奥数班、作文班。这些班是单独收费的,时间也是安排在孩子的课余时间。
当今,素质教育在中国还是探索阶段,究竟那所学校做的好,还不能完全断定;何况在高考指挥棒之下,还没有哪所学校敢完全抛弃题海战术。教育是否真正因材施教,还是个未知数。素质教育的路还很长。
再谈谈家长。
其实,主要要谈家长,因为择校的权力最终是属于家长的。
第一类是没有钱的家长。
没有钱的家长,不会给自己找择校这个麻烦。能在哪里上学,就在哪里上学。就近、方便,有学上就行了。以前,我们的父母都属于这一类,所以我们没有经历过择校,没有择校的烦恼。
第二类是有一点钱的家长。
正因为手里有点钱,所以欲望就高一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得比自己当年更好一点。所以,能买房的买房,能租房的租房,能打通关系的打点好关系,或者有车开,住在城市东边的每天到城市西边上学,或者自己不开车,改成租车、包车。总之,一切努力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好学校读书。宁可掏钱、想什么办法都行,就是不愿意自己亲自体会教育的艰难和幸福。在他们眼里,学校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全部教育。
出点钱,容易。
走教育之路,艰难。
在两者面前,不少人选择了前者。实际上,就一个字“懒”在作怪。不少人生完孩子,就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自己连晚上都不带孩子睡觉。这不是懒惰,又是什么呢!
也许你会说,这一类家长中,有些人没有很高的文化。如果是这类家长,当然无话可说,他只能请别人来教自己的孩子学文化,因为他自己不会。但这不能帮他逃脱做父母的责任,教自己的孩子做人,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
学习科学文化,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唯一途径。
第三类是有点钱,又喜欢思考教育的家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类家长始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勇于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这类家长,有文化素养,有头脑,有能力,时刻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做出决定。发现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时,他们会努力想办法尽力解决,而不是抱怨他人。
即使他们交得起赞助费,他们也不会仅仅因为可以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追求自身的心理和身体的轻松,而选择把学习压力全部转嫁给自己的生身骨肉。
他们始终和孩子一起行动,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这包括孩子的成长和他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