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小一新生容易遇到的问题(2)
二是学习环境的差异。
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面临从自由开放到统一规范,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幼儿园与小学从环境到作息时间都有很大变化,更多地要求学生增强自主性。在幼儿园,环境布置色彩丰富、温馨,玩具丰富,课桌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设置各种活动区角,各种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由自在地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弹性空间很大。而小学,教室布置相对单调,桌椅规则摆放,公共区域少,如果要活动也只能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地学习环境转换成教师激趣、学生探索、主动实践来获取经验的学习环境。从作息时间看,大班小朋友一般每天只在上下午分别有2-3个时段的集中学习活动,每个时段约30分钟;而小学每天有5-6节课,每节课35分钟,教学时间净增两倍以上。
三是人际关系的差异。
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面临从熟悉到陌生的教师和同学,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幼儿园,孩子的饮食、卫生、睡眠等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与孩子交流的语言像父母一样亲切,交流的话题围绕着生活中的一切内容,教师有时还会抱抱孩子。而在小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更多是围绕教学内容、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在幼儿园时,人际关系是合作的小伙伴关系。到了小学后,随着环境和课程等的变化,孩子间出现了竞争、小团体等现象,人际关系出现了更多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三、把习惯培养放在首位
一年级新生最缺少的是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但很多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成绩不优秀,对习惯不太在意。专家指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入校的第一课。
现在不少家长在孩子入校前,往往拼命教孩子识字、做算术题,作为上学的准备。就一般情况而言,小学新生在小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关键是看有没有良好的习惯。有一些新生字识得不少,数数也行,但就是习惯不太好,学写字,手势笔势都有问题;一些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课堂里安静不下来。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学前阶段只注重艺术特长培养、与家长只注重单一的识字、数数传授有关。一些家长拼命教孩子识字,但对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一边喂孩子吃饭,一边教孩子识字,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思想不能集中的习惯,而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说,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候学生的外显差距虽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但这是由习惯的明显差距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