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为什么孩子挨打不跟家长说?(2)
孩子的社交需要
孩子打人和被人打,是社交的常见行为,没经历过这些的孩子学不会正常的社交。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喜欢跟大些的孩子玩,因为能得到指导,有机会模 仿。大的打小的,能让小的知道,孩子之间需要确立“秩序”,打骂和威胁也是方式之一。孩子跟不同孩子交往,有大有小,受大孩子的欺负,转而欺负一下年龄更 小的孩子。如此,孩子知道如何跟更强的同学相处,如何跟弱者相处。一个班级,总有弱小者,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负,有些孩子则不然,原因就是社交能力有差异, 跟家长的教导,甚至教唆当然有关。
孩子毕竟得独立面对
家长当然是孩子的后盾。但是在学校,面对老师,面对同学,孩子毕竟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说“你不用怕,有我们呢”时,孩子当然相 信。但一到幼儿园或学校,他就是自己,孩子考虑的是当时的具体情境。遭到老师或同学打骂时,没有谁在背后告诉他:“没关系,你打,打不过有我呢。”等有人 这么说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得独立面对,迫于当时的情境,忍耐有助于防止矛盾升级,以会换得最大的安全。于是,孩子都会选择忍耐。
丢人的事情不能告诉父母
“你不听话”、“就你淘气”、“你不是好孩子”,个别老师在打骂前都会先这样定性。在孩子看来,因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责任在己才会被打骂。所 以,这是应得的。孩子的哲学意识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老师说我错了,那我一定就是不对。那么多同学只有自己不对,这是很丢人的事。自己丢人的行为让 家长也跟着丢面子,所以这是不能告诉父母的。有些时候,孩子们对事件的性质过于轻看而不涉及尊严,有些时候又会把尊严看得特别重大。这是和我们成年人不一 样的,因此也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
不愿再提让自己害怕的事
同样的事情,即使同样会对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但效应并不相同。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当时的影响。不像成年人那样,是持续的,很难减弱 和消除。因此,孩子确实更容易遗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伤。再次伤害来自于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续。所以,孩子们不愿意提及过去的那些事情,以免再次 造成不快和恐惧。当别人询问时他们就不愿意回答,更不愿意自动提及。
当然,许多时候是在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比如孩子会同时认识受到伤害的事没家长认为的那么严重,同时也受到威胁,且说出来觉得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