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幼升小”时点上尤应关注残障儿童上学难题

经济观察网 2014-05-27 12:55:5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特殊需求儿童的上学之路有多不易?若不亲身经历,无从想象其中的艰难。这是一个小众群体,艰辛而不被关注。在眼下这个“幼升小”的时间节点上,怎么呼吁都不为过。

  所谓特殊需求儿童,就是其生长育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患自闭症,有的孩子由于脑瘫而智力受损,有的孩子有先天的运动障碍。这些孩子均无法独立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他们或者需要进入特殊学校,或者需要在有特教支持的前提下进入普通学校,后者可能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尤其是那些患自闭症的孩子,他们非常需要一个与社会融合的环境。在普通学校中接受特殊儿童,这种教育理念叫做“全纳教育”,它在西方国家兴起得比较早,影响到中国是在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之后。

  然而,在中国,资源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先不说二三线城市,就说北京,在这座中国资源最好的城市里,融合教育的资源也极其稀缺。目前北京做得比较有名气的推行融合教育的公立小学只有朝阳区的新源西里小学,学校设立了特教班,配备特教老师,特殊孩子入学后既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又根据其能力状况有融合计划。这所学校每年都是报名的人数远远超出招生名额。今年,在北京严控跨区行为之后,单朝阳区,就有30多个孩子报名,最后仅仅收了4个孩子。校方问朝阳区教委:“余下的孩子怎么办?”教委也无法回答。根据《义务教育法》,这些孩子如果申请去片区小学随班就读(即跟班上学,但不计其学习成绩,大部分孩子需要家长陪读),学校不能拒绝,但一个家长在向片区小学询问入学事宜时得到老师这样的答复——你要来,我们不能不收,但我们没有专业老师,整个学校的教学和规矩都是按照普通孩子定的,你觉得这样对你家孩子好吗?

  但这就是政府目前所能承诺的“兜底”,不管怎么样,它安排了一个学校,如果家长觉得不合适而放弃,那是家长的问题。想等一年再上合适的学校?不行,第二年孩子就属于“超龄儿童”了,教委的政策是“适龄儿童”优先。这些还都是有北京市户籍的孩子,如果是“非京籍”特殊儿童,更是求读无门,户籍孩子都管不过来呢,哪里还有余力顾及非户籍孩子?

  不能被公立学校接收的孩子怎么办?大概有三条路。第一条路,如果能力较好,可以去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试试,由家长陪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烧高香祈求碰到好学校、好老师,好环境,能真正接纳这个不一样的孩子。去年在深圳就发生了由于其他孩子的家长联名反对而导致一个自闭症儿童被退学的事。第二条路,去各区的培智学校,这些学校专收各种残障殊孩子,唐氏儿、脑瘫儿、自闭儿,目前北京每个区大概有一所这样的学校。这条路对自闭孩子来说,失去了融合机会。第三条路就是家长自助办学,目前北京已有这样的尝试,一些曾经饱受失学之苦的特殊儿童家长自己出资办学校,这条路充满艰难,而且在融合资源的调配上也缺乏优势。

  国外在这个领域比中国进步很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的时候,障碍儿童也是被安置在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生活学习,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融合教育理念兴起后它们开始探索在普通教育之下接纳障碍儿童,学校配有特教老师,特殊孩子可以在特定时间去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也可以在特教和普教老师的共同帮助下在普通班级学习。学校会为接纳一个特殊儿童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比如,在美国,如果一个视力障碍儿童进入普通班级,需要把他的课桌摆在靠近黑板、光线适当的位置;课堂上要为这个孩子准备适合的教材,尽量使用实物或可触摸的模型;老师授课时要多用口头语言,等等。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全纳教育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有零星探索,要满足特殊孩子的需求远远不够。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他们属于这个社会的小众群体,除了一些特别的日子,比如4月2日“自闭症日”之外,几乎处于被忽略的位置。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转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北京去年4月也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希望在“全纳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起步之后这条路会慢慢走好。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