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新学期课表课时“大变脸”
实践性作业比例大幅增加,传统课时长被打破
新学期,学生们总会在校园里发现一些新变化。2015年新学期,大家惊喜地发现这样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了作业、课堂和课表里。
数学作业不再只是算题,超市购物、问卷调查等实践性、探究类作业比例大幅增加;20分钟短课,60分钟长课,传统课堂40分钟的时长被打破;主题式综合实践学习排进课表,一节课能够学到的东西更多了……记者了解到,这些新变化都源自2015年7月市教委出台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有哪些亮点?将为课堂带来哪些变化?
■变化一
数学作业不再只是做题
实践性作业比重将超五成
数学重在思维训练,然而,过去提到数学作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做算术题。随着《课程计划》的颁布,新学期,革新里小学数学老师曹焰和同事们决心让数学作业“大变脸”。
“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加大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等作业的比例,预计比例将达到50%。”曹焰告诉记者,以中年级段的连减学习为主,过去作业可能就是要求学生做连减数学题,而现在老师则将通过让学生在超市购物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在实践类作业比重增加的同时,“长作业”比例也将增加。“实践类作业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学生有时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曹焰告诉记者,比如在高年级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能会是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调查话题,然后通过调查绘制出统计表,这个作业会给学生一周的完成时间。
曹焰介绍,在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数学课堂里,过去容易被忽视的动手操作学习环节和数学家故事等文化史实内容也将受到重视。
■变化二
实践课不再分学科
开放式、多学科融合排课表
新学期,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4个校区的孩子们发现,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外,课表里新增了一项好玩的课程,那就是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
灯市口小学副校长宋燕辉介绍,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是学校利用博物馆、北京数字学校、中国儿艺等资源单位,采用探究学习、模拟体验学习、小组合作、观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等方式开展的课程。
“综合实践课体现了大课程的理念,每个学期我们安排两个学习主题,但每个主题都涉及多个学科。”宋燕辉以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举例,二年级实践课程将围绕传统节日展开,两个主题分别是中秋和冬至。关于中秋主题的学习内容就包括了解节日来历,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动手制作月饼,为月饼设计外观和包装等。而六年级的学习主题是国家博物馆课程,学习按内容将分为六个小组,学生将自主选择进行走班学习。
宋燕辉表示,开放式、多学科融合实践课的开展,对于各学科老师的沟通能力和眼界视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将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中。
■变化三
传统课堂时长被打破
最短课堂时长仅20分钟
根据《课程计划》要求,本学期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这意味着,以前每节为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将被打破,学校在课程开发和课时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
“新学期我们课时上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20分钟、30分钟、40分钟以及60分钟时长不同的课。”景泰小学副校长刘松梅告诉记者,课时长短全部都是根据课程内容来确定的,比如校本课程“快乐英语人人唱”、“经典名篇人人读”等是20分钟一节,数独游戏、健美操、创意构建、篮球课是30分钟,职业体验课程、阅读课和五色土大讲堂就是60分钟一节课。刘松梅表示,长短课的出现让课时与课程内容更加贴近,避免了讲不完的拖堂讲完了的闲置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据悉,目前学校的铃声已经做了统一调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都是40分钟的常规课,每周一至周四下午是20分和30分钟的短课,每周五下午是60分钟的长课。
据了解,此次《课程计划》带来的变化还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7、8年级的科学实践计入中考,专题教育课程瘦身,英语总课时减少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