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喂养新旧观念大PK
关于宝贝的喂养,有很多说法。这些说法还不尽相同,有的是新观点,有的是老观念。是老观念更安全,还是新观点更科学呢?快看看新旧观点大pk吧!
PK1
旧观点:蛋黄是初加辅食首选
新说法:1岁后再吃全蛋
好的辅食应该满足3个条件:适合宝贝的消化特点且易于吸收、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6个月后,婴儿体内储存的铁已消耗殆尽,以往,人们通常将蛋黄作为宝贝初加辅食的首选,认为蛋黄可以帮宝贝补铁,然而按“不易引发过敏”这个条件,蛋黄并不符合。
事实上蛋黄也不是补铁的最佳食物,吸收率较低,所以,从既满足婴儿生长需要,又防止过敏风险的角度,推荐宝贝6个月后先添加铁强化米粉,7个月左右可以试用猪肝粉,8个以后可以添加蛋黄、鸡肉、猪肉,9个月左右可以添加牛肉、海产鱼等,1岁以后宝贝肠道发育进一步成熟后再吃全蛋。
PK2
旧观点:果汁、菜水、稀饭是好辅食
新说法:低营养密度食物请走开!
果汁、菜水、稀饭往往被认为安全营养、易消化、防便秘,很多妈咪把它们作为最早的辅食,在6个月前喂给宝贝。然而对于胃容量有限的婴儿来说,果汁、菜水、清稀饭是典型的低营养密度食物,属于糟糕的辅食。4~6个月前,除了母乳或者配方奶,不建议添加任何食物和饮品(喝配方奶的宝贝在两餐之间可以喂点白开水)。
即使6个月之后,也不建议将这些食品用于日常辅食添加,果汁、菜水中缺失了大量有益的维生素和纤维,而稀饭主要是水,营养成分单一。给宝贝添加辅食以完整保留食物全部营养,干稀程度以小勺舀起来后不易流汁为佳。另外,给一岁前宝贝喝果汁,一定要稀释后饮用,以防增加龋齿风险。
PK3
旧观点:拒绝2~3次,说明宝贝不爱吃、不能吃
新说法:尝试10~15次之后再下结论
不管是对新食物,还是新的进食方式,宝贝都要经历一个尝试-学习-接受的过程,初次添加辅食,或添加某种新食物时,宝贝有时会将食物吐出,重复拒绝2~3次后,妈咪误认为宝贝“不爱吃”、“不能吃”,从而停止辅食添加,这样婴儿也失去了学习进食新鲜食的机会。
研究表明:90%的婴儿能很快接受新食物,另外10%婴儿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经反复多次(10~15次)喂养,最终也可接受每一种新食物。如用勺子试喂不成功,或是宝贝将食物吐出,妈咪不要放弃,可以隔几天再试试,或是换换辅食制作的花样,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方式给宝贝提供新食物,总有一天宝贝会爱上辅食。
PK4
旧观点:辅食做得越细碎越好
新说法:太细辅食不利于咀嚼功能发育
给宝贝添加辅食的目的,并非只是补充营养,还要训练宝贝习惯另外一种进食方式。辅食添加应注意由细到粗的过渡,即由泥状、茸状过渡到碎沫、小块(固体食物)。6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牙,消化系统分泌较多的消化酶,同时出现将固体食物向后送达咽部的功能,若迟迟不喂固体食物,宝贝这一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吞咽固体食物的功能会下降。
所以,辅食不是越细碎越好,应按月龄发展提供给宝贝不同形状与软硬度的食物:到7~8个月时应将食物做成“指状”或“条状”,促进其咀嚼吞咽功能发育;12个月左右,应该提供一些磨咬纤维性食物也很关键。辅食添加过程中若品种单一化、流质化、重口味化,对宝贝口腔发育及饮食结构将产生不良影响。
PK5
旧观点:大人孩子可以吃一锅
新说法:应分情况对待
初加辅食阶段宝贝不适合跟大人同食,妈咪给宝贝添加辅食,应该一样一样地添加,每样食物宝贝尝试3~5天可以适应,不出现过敏反应,才可以添加下一样。否则,宝贝出现对食物的不耐受或者过敏现象,妈咪很难找到具体的食物源。
1岁后,日常所吃的主食、蔬菜、肉类等宝贝大都已经尝试过,咀嚼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为了烹调方便,一些主食如粥、米饭、面条就可以跟大人吃的一样了,除了注意把豆类食物煮软烂,几乎不用再特别加工。
2岁左右,将蔬菜、肉切成比较小块,做熟后,也可以让宝贝同食。对于宝贝饮食,妈咪依然要坚持少油少盐的原则,可以稍加调味将宝贝吃的部分盛出来,然后再加比较浓重的调味料。
PK6
旧观点:所有辅食都是自制的最好
新说法:可以适当选用加工辅食
自制辅食有原料新鲜、成本低等优势,家庭自制可以清楚地知道原料的来源和加工过程,妈咪在心理上更加放心。可以说大部分辅食都是自制的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辅食妈咪都要自制,有些辅食选择加工食品会更好。
比如大米、燕麦等虽然都可以做成“米粉”,一来做起来麻烦,二来含铁量比较低,不能满足初加辅食阶段宝贝的铁需求,建议妈咪选择铁强化米粉;而像“肝泥”、“肝粉”这样对品质要求比较高的辅食,选择大品牌的辅食产品,也比去菜市场买生猪肝自己加工,原料来源更有保证。
就安全性而言,大品牌的婴儿辅食甚至比家庭自制的更卫生安全。不过要提醒妈咪的是,购买时一定要选择品牌直供的商品,还要看是否得到国际权威的质检认证!这一点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