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幼儿语言教育(2)
二、创设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
学前儿童处于言语发展的迅速时期,实际说话时往往用词、发音不够准确,但与生活有关的、已经历过的或带有很大情境性的内容往往能引起他们说话的愿望。与成人相比,幼儿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因此,幼儿语言的发展和训练适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特别要把握以下几个日常生活中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
1.常用儿歌学说话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环节如洗手、如厕、脱衣、进餐等可以编成儿歌,既有利于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又可以让幼儿感知生活中必需的简单的常用语言,帮助幼儿学习说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几字一句的儿歌是幼儿习得语言的良好媒介。儿歌是民间文学和幼儿文学的一种类别。它专为幼儿创作,其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易于幼儿理解。同时它对纠正幼儿语音、丰富词汇很有帮助。在学儿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听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让幼儿积极活动身体,通过肢体语言带动动脑、动口,充分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使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
2.巧用动画片学说话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不难发现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对幼儿的口语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能训练幼儿倾听的技能。众所周知,动画片集美术、音乐等于一体,有夸张而典型的动画人物。相对于单一的听故事或看故事,这种视觉冲击更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动画片的情境下,幼儿通常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形成有意识倾听的技能。
(2)能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动画片经常会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境的改变而展现各种成熟的语言,这对幼儿正确感知和理解新词汇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常会有意识地延时模仿学习这些词汇,使它们变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基于上述’两点,教师应该关注动画片,可以有选择地为幼儿购买动画片。一般内容有两类:①趣味训练类的,如《天线宝宝》、《蓝猫淘气三千问》。这类动画片形象生动夸张,题材贴近幼儿生活,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便于幼儿学学、做做、说说。②文学欣赏类的,如《小贝流浪记》、《阿笨猫》等。这些故事大多以母爱、情感为主线,符合幼儿的依恋情结,也是幼儿所喜欢的内容。当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要注意用眼卫生,观看时问不能太长,且与影视媒体要保持适当距离。
3.活用故事表演学说话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幼儿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是依靠动作、形象、符号三个不同的水平输入信息,形成表象。所以,故事表演也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的契机。如通过欣赏教师表演一观摩哥哥姐姐表演一人人参与表演,幼儿感知、模仿了《小小猫睡觉》和《拔萝卜》等简单的故事,接受了非语言手段和语言手段表达的丰富信息,其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
4.善用区角活动学说话
学前期的幼儿以小组学习、个别学习为主,所以区角活动是幼儿游戏学习的重要阵地。同时,活动区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幼儿在这里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松弛和愉悦。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各类听、说、读、讲的语言区角环境,在适宜的语言刺激中,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得到语言的练习机会和迁移运用。如在“娃娃家”的大门上装一个“门铃”,门铃虽小,却引发了幼儿学发门铃的声音,产生相互招呼、做客问候的语言和情节。又如“娃娃家”里有摇篮,幼儿听听背景音乐,摇着篮子,一些好听的句子就自然产生了,有的会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的会说“摇啊摇,小兔睡觉了”,非常优美。再如情境性的桌面木偶,幼儿在摆弄玩耍中动手又动脑。图书角更是探索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角落,可以投放各种图书。在这里,教师和幼儿或者几个幼儿同看一本书,或者一个幼儿自己看书,而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由于是三四个人的插入式交谈,教师与幼儿置身于自然、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不需要机械的记忆,没有了集体教学的约束,更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所以,广大教师应不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有效途径,营造支持性的环境,促使幼儿敢说、爱说、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