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写作,家长要有所“作为”
“我家孩子写作文像在挤牙膏”“我家孩子写作文干巴巴”“我家孩子写作文都是流水账”……这个现象是很多家长正在面临的情况。那么,家长们在面对孩子写作现状时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听听下面这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吧!
作为一名语文学科领头人、作文研究者的茅丽老师认为,孩子不爱写作,家长要有所“作为”。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才好。
阅读让作文“靓起来”
阅读可以打开写作的视野,使读者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在茅丽看来,没有深度阅读的积淀,写作是走不远的。他提醒家长,阅读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是整个家庭的集体行为。比如,在家庭当中可以共读一本书,在茶余饭后一起探讨阅读感受,既是家庭沟通的好机会,也是阅读学习的好时光。
对于阅读的类型,茅老师认为,要扬长补短,不能“偏食”,有的孩子是科幻迷,啃了很多科幻类书籍,这应该表扬。但也要适当尝一些“家常菜”,比如再读一些大家散文,如季羡林、汪曾祺、林清玄的书,这样就可以互补,营养均衡,命题写作就会胸有成竹了。
茅老师说,在阅读一本书时,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也不要一味追求阅读数量,应该做一些笔记,如果是三、四年级家长,那么就可以协助孩子做一些笔记分类,督促孩子在睡觉前看一看,读一读,必定这是精华,不要让它沉睡。茅丽老师反对孩子直接抄写作文选上的字词句段,她认为,那些都没有营养,她提倡在深度阅读中提取好词好句。
观察让作文“动起来”
没有体验,就没真情。茅老师认为,解决当下“假大空”作文现状,就应该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社区活动,城市公益项目,除此父母要带领孩子多看城市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收获体验,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在观察中,家长要去引导孩子,跟孩子要有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激活孩子写作思维,让孩子大脑运动起来,不能看到什么,忘掉什么,要有所捕捉,比如,一个公益项目,孩子要学会观察公益项目流程和执行,可以试图去采访活动的意义、价值。
敏感让作文“活起来”
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细节,但现在孩子的作文普遍“粗枝大叶”。这说明孩子内心不够敏感。例如,写一篇关于做菜的作文,在处理食材中有很多动作,要用心去体会;做菜的过程要调动嗅觉、味觉、听觉,这样一来,做菜写作变得更加立体、丰富,有了画面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作为常州十佳母亲的茅丽老师,一直鼓励孩子广泛的阅读和行走,体验多了,女儿的佳作一篇接着一篇冒了出来,“有好的构思,好的灵感,要马上记下来。”多年来,茅丽总是这样提醒女儿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