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2)

幼教网 2016-10-26 15:37:5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一)、动情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过一次震动教育界的试验: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嘱其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发现提供名单中的学生大有进步,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学习成绩提高了,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一具象牙女像,精诚所至,后来少女竟活了,与他结为夫妻。试验班的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热爱名单中的学生,真挚的感情滋润了这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所以这些学生进步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译为“西施效应”。这个实验深刻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教师像爱西施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何愁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呢?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那么,教师情从何生,爱从何来呢?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分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的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学生自然不会有博爱、宽容、敏锐之心。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还怎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二)、知识渊博

  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三)、丰富的教学语言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除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④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丰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词,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四)、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

  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位老师是这样讲《春》的:“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作家用‘偷偷地’这个词,也就是说,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就从土里——”稍微停顿了一会儿,教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马上齐答“钻出来了”。一个简洁的手势突出了小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恰到好处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可见,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像高明得像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动人的乐章。如果一堂课中,缺乏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伴随语言的教学,则学生情感必会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定然不高,课堂气氛必然低沉,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提供最广阔的天地和最畅通的渠道,语文教师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转引自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情境论》第5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③转引自成韵东《诱发情感体验,优化阅读教学》发表于1999年10月《小学语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④转引自季平的《老师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发表于吴雪彤主编的《现代教育研讨文选》(上)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主编岳麓书社出版

  《湖南教育》2002年第23期总第412期湖南教育厅主办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