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差生”?
我们常说的“差生”一般指“非智力型差生”,我觉得造成差生差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学校的标准太单一。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的重心依然放在学科分数和升学率上,这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把成绩好的学生叫做“优等生”而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叫做“差生”。这样通过考试选拔了少数分数高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品德良好有特长的学生可能被埋没。此外,老师们往往把精力放在可能升入高一年级学校的“优等生”身上,忽视了对“差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差生”越来越差。
2.教育资源不平衡。一般来说,尖子班的老师素质较高,教学认真负责,课堂纪律良好,而普通班的师资力量则相对薄弱。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强大,而普通中学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则相对薄弱。
3.老师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如果老师一次一次给学生有意无意的消极评价,很容易进入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的老师习惯下一些简单的结论,比如说这个学生淘气、马虎、呆、木等,这往往使学生以为自己真的就是这样。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以及社会的舆论中,成了差生。另外教材量大、要求偏高、课时偏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也是产生“差生”不可忽视的原因。
4.家庭原因
4.1考试成绩一般是“差生”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家长们常常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家长也视而不见,有的还被认为“不务正业”,对孩子优点和长处非但不加赞赏,有时还拿别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来刺激自己孩子的短处。久而久之,学习上的不断失利使其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一无是处”的评价更令这些孩子彻底丧失了自信,结果破罐子破摔。
4.2.有些家长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说服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常常是无休止的的唠唠叨叨,根本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面临失败时,家长给予他的不是耐心的倾听、科学的分析,而是简单粗暴的训斥甚至打骂。就这样,这些孩子不仅在学习上遭遇了一次次失败,而且在心灵上遭受着一次次折磨,在人格上也受到一次次打击。
4.3.有一些“专制”的家庭里,家长把自己当成“权威”,事无大小,不分轻重,往往高高在上,不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造成孩子心灵的隔膜。所以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不愿求助父母,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隔膜。
4.4.家族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异或长期因病无力照顾或早亡,父母远隔两地工作或双职工工作太忙,对孩子无力照管,放任自流以及父母自身形象不佳等,也是产生“差生”重要的家庭原因。
5.“差生”的主观原因。确实“差生”存在学习动机的偏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欠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等问题。“差生”常常在课堂上捣乱、给教师制造难堪,他们以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
对策:如果是“非智力型差生”,并无品格不好的行为,只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对老师可以直接沟通并且平时多关注多关心他。如果是因为学习内动机不足造成的“差生”,为“差生”设置榜样,具体地可以让成绩好的或者学习方法很科学的同学当他的同桌,互相帮助;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课堂上让他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立即鼓励,回答错误也要正面表扬;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因为孩子一般都比较看重承诺,签订协议既是对老师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如果是家庭教育偏差造成的“差生”,心理不健康那种就应该让家长和心理咨询师帮助孩子走出来。差生并不是差,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关爱,老师、家长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该双管齐下,通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