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报告: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数学思维论文《观点报告: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实施新课程,开展主题教育之后,广大教师对数学教育产生了诸多疑虑:“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主题里面数学活动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怎样体现生活化?”“如何处理集体教学活动与区角、生活游戏的关系?”……这些问题,指向于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其核心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分科教学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都强调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新《纲要》将数学放在科学领域之中,这一崭新的理念使其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建构”知识,从注重“知识技能”到注重“实践运用”。
一、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对他们而言,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让数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让数学经验成为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体,我们要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主线,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
(一)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几种途径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就无处不在。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活动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材料生活化:把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材料或教具,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如用积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等。因其简便易行,深受教师喜爱。同时,某些特定的生活材料具有潜在的数学价值:如玉米、大蒜等具有封闭性排列的特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其规律可以引发对生活的关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2、情境游戏化: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包含一定的数学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充分感知体验。如在娃娃家里让幼儿分碗勺等。这种方法游戏性强,受到幼儿喜爱。
3、任务趋动式: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展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如竞赛性游戏的统计等。这种方法综合性强,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二)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策略
1、走近儿童生活
要让孩子“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孩子的生活,寻找最佳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契机。
竞赛性游戏是大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会玩的,但他们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大班数学活动“谁是猜拳高手”再现问题情境,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只要具备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日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契机:插晨检牌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看看谁没来?数数缺了几个人。我园每年一届的桂花节闭幕式后会组织“评选我最喜爱的节目”的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特点,让孩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剧院看演出,幼儿因为没有掌握单数双数的概念所以找不到座位,教师随即进行了引导,并组织相关活动。
2、增强目标意识
1)理清现有目标体系
新《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并不矛盾。这就好比在大海航行,既要有灯塔指引大方向,又要有海图指导具体的航程。就目前现状而言:教师只有借助于清晰的目标意识才能把新《纲要》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扎实掌握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理清现有的数学目标体系,才能在面对生活情境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参考整合省编系列教材、南师大课程指导、数学教学法教材中的目标,形成适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教学目标。
2)合理补充生活化内容
在育人目标和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下,小学新课程标准将原属高段的统计教学下移至第一学段,并分布到每个学期,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培养统计意识。幼儿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与统计有关的情境,如统计比赛的成绩,投票评选等,在生活化的理念下,这些活动自然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载体。大班数学活动《谁是猜拳高手》活动就是如此生成的,当然,与小学不同,我们的统计要求是很初浅的,而且尊重幼儿的原有经验。幼儿通过直接观察或记录得到数据,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在活动中不仅发展了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感受了统计的过程,体验了统计的作用,为其小学学习作好铺垫。
另外,随着幼儿经验的发展,原有教学目标的延伸成为可能。如原教学目标中对于数数的要求是排除干扰数数,因此封闭型数数作为新的教学要求进入教学活动,又如在自然测量中尝试性地加入感知简单度量单位的活动(例:6斤有多重?1米有多长?)。
二、让集体教学凸现价值
(一)新课程背景下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定位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新《纲要》强调“在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建构经验”,那么,是不是集体教学就不需要了?当然不是。幼儿在区角、游戏、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是梳理、提炼、概括。因此,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充分体现梳理提升的过程,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活动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数学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主动
幼儿的兴趣是探究的有效起点,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它是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的前提。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竞赛性游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探索的欲望。在《谁是猜拳高手》活动中,教师还通过为自己的队取名,预测结果来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尊重幼儿,再现经验
基于科学活动的学科特点,鼓励幼儿探索,呈现原有经验是非常关键的,是幼儿主动建构的前提。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以及发现。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创设安全的探索氛围,让幼儿充分与问题互动,与材料互动。比如在教学中,幼儿的表征能力具有很大差异,记录的符号各不相同:有的用数字,有的用线条或圆点,还有的用较为繁琐的记号,教师能够充分肯定幼儿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