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数学思维论文《让幼儿园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四、调动情感效应
马克思在《1844嫩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在探索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索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也不可能有的。”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了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所以现代教学很注重情感作用。
1、重视教师“体态语”的作用。“体态语”,即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又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实际上,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足以使幼儿激发热情、振奋精神。
2、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幼儿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倾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依恋的情感组带,创造出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发幼儿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优秀的教师总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情感基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真切感人,既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又富有感染力、号召力。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这些非常有利于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努力建构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敢于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激情,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从“一般——特殊”的演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课堂要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少用演绎式教学方法,多用归纳式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所谓“归纳式”,是先抓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提倡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大班数学教学“4的分解与组成”中“4可以分成2和几”?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自主地进行操作,自己发现其中的原理,然后教师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所用的分解方法用恰当的语言归纳出来,这样课堂中才会充满创新的灵气。
二、强调幼儿的参与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幼儿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物操作这三类活动。
1、师生谈话。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及交流,这是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一问一答,也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比较4和5”的教学中,师生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师:4与5谁大谁小?
幼儿齐答:5大4小。
师:谁能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
幼儿甲:从图中看出来的,4个苹果要比5个苹果少,所以4比5小。
师:谁与他的想法不同?
幼儿乙:4个小朋友排队短,5个小朋友排队长,所以我说5比4大。
幼儿丙:5块钱比四块钱买的东西多,所以5比4大……
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因为幼儿充分参与到了教学中,在题目上做了一篇不小的文章,使得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教学充满了生机。
2、分组讨论。这是以幼儿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幼儿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幼儿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逐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如在“比较纸条的长短”的教学中,让幼儿讨论,说一说怎样使纸条一样长,有的幼儿说:“把长的撕掉一块儿”;有的幼儿说:“把短的接上一块儿”……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分研究讨论的空间,幼儿也就在互相讨论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物操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小学具等实物让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幼儿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其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强化创新意识
1、充分相信幼儿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也说过:“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幼儿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绝不能认为幼儿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七巧板”游戏中幼儿用图形拼贴出了很多教师也没有拼贴出来的图案,有轮船、****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2、热情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例如:在学习“圆柱体”时,有的幼儿用纸卷成纸筒,告诉我说:“这个也是圆柱体。”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告诉他,他的想法很好。
3、爱护幼儿的创新萌芽。幼儿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如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图上有个倒放的梯形,有个幼儿说:“老师,梯形翻了个跟头。”这名幼儿的想法很有新意,我当即表扬了他。
4、追求教学创新。教师时时追求自己的教学创新,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动机及方法,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正确、突出的创造能力,并愿意在创造教育中努力培养和创造人才。
四、调动情感效应
马克思在《1844嫩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在探索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索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也不可能有的。”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了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所以现代教学很注重情感作用。
1、重视教师“体态语”的作用。“体态语”,即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又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实际上,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足以使幼儿激发热情、振奋精神。
2、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幼儿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幼儿身上,倾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依恋的情感组带,创造出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发幼儿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优秀的教师总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情感基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真切感人,既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又富有感染力、号召力。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这些非常有利于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努力建构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敢于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激情,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