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绘画教育论文《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摘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身体,使他们能动;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尽兴的“玩”,尽情的画,任意涂鸦,说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精彩理解,创造出五彩斑斓、个性十足、名副其实的儿童画。
有个人,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他的创造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内容,旨在以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在此基础上,他后期又针对传统教育形式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六大解放”思想,即:“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们有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填满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现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一些美术兴趣班普遍以“范画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偏重教师施教而限制儿童活动。在孩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画逐个雷同,风格一致,大同小异。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自由和创作自由,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范画中。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在孩子心中,他们所描绘的画是没有任何“规矩”的,完全是一种自我体验的反应。如果加上了老师的意见,就不再是孩子们对世界天真浪漫的想法,阻碍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陶行知很重视对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他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其实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中打破传统的教育观点真正地做到“六大解放”,就能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敢想、敢做、敢创造。
一、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非常丰富而多彩的,在幼儿的作品中,不须要求色彩配置的考究,不须形象逼真,强调的是想像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孩子头脑中都是对客观世界带有儿童色彩的反映,他们见过很多有趣好玩的人和事,这些经验都需要老师用一句带有儿童色彩的语言或一个形象的动作去激发出来,让孩子们在他们独有的想象空间中畅游,甚至天马行空。如一个纸贴画的美术活动中,一开始的折纸部分,几句简单的话换个说法就可以让孩子们的想象飞起来:对边折成长方形——“我们来变巧克力”;再对边折——“巧克力吃掉了一半”。再如,孩子的头脑里装着各奇思妙想,就会呈现出这么一幅图画:有这么一个小人,他的头特大,脑子里画着好多好多东西,有小花小草,有飞机轮船,有小猫小狗……
解放孩子的头脑,鼓励每个孩子奔向创作想象的海洋,只要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想象,用心去描绘,不用和大师去比较,孩子们个个都是小画家。
二、解放孩子的身体,使他们能动。
孩子们的画中不免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但是再多的人物形象也是“太阳人”的影子,这样的画虽然符合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趋势,可在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今天,画中就缺少了点什么。现实的人物都是有表情,有动作,活灵活现,“太阳人”的画缺少了每个孩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脑子里的奇思妙想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切主观认识都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只有孩子自己体验了,才会在画中留下痕迹。
让孩子动起来吧,可爱的脸上做着各种各样好玩的表情,知道喜怒哀乐时眼睛、嘴、眉毛等不一样的表情特征;可爱的小手小脚做着种种夸张的动作,知道原来身体可以有这么多好玩的姿态。把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以孩子的方式添加到他们的画中,那便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个性张扬的创作时代。
三、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画是心灵的反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汇聚万物的焦点。透过孩子们眼睛,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要丰富他们的视觉;透过孩子的画,又可以看到他们眼中的奇趣世界,所以更要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的更多、更广、更真。大自然是那样的美丽多姿,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大自然这个神奇的造物主,它创造出的许多自然纹理、天然形态都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中的感受……这些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
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如教室自然角中的真实动植物;外出春游秋游时看到的无限风光;组织参观各种名胜古迹和实践活动的感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