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发挥环境的整体效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2)

幼教网 2017-10-11 21:10:36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二)活动空间的设置。

  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幼儿和幼儿发生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活动空间的设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活动室空间的分隔。在活动室内,幼儿的活动空间通常划分成若干个活动区域,以便幼儿开展不同的活动。

  其次,要考虑空间密度和组内人数的规律。空间密度是指在活动场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参与活动的幼儿的多少。

  最后,活动空间的大小应当能符合幼儿的多种适用于全班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又要有能让几个幼儿一起活动的中空间。如果有条件,还需要能让个别儿童单独活动的小空间。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应当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小而安静的私密空间。

  (三)活动材料的设置。

  活动材料的种类、样式、数量配置关系和陈列方式等都与幼儿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里主要谈谈材料的数量、种类及其性质3个方面。

  1、应为幼儿提供适宜功能、种类的活动材料。幼儿园的活动材料按其经常的功能、用途可以分成学习类、音乐类、美工类、游戏类和操作类等等。据目前的调查表明,在幼儿园中使用率较高的是学习类、音乐类、美工类、游戏类等材料。对游戏、操作类材料使用率则较低。而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更为起作用的是游戏及操作类的材料,因为在运用游戏、操作类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模仿、协商、指导、互学等交往。而且,不同种类的活动材料还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因此,玩教具的设置应以促迸幼儿间的积极的交往与交流,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和情感的发生等为重要目标。

  2、要提供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研究表明,在活动面积较大和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下,儿童表现出来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都低于活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产生的类似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给予幼儿的材料越多越好。重要的是

  要让这些材料真正地发挥作用,提高其利用率。据《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的调查表明,在8大类玩教具中,很多幼儿园其利用率还达不到50%,这反映出,在我国大部分幼教机构中,玩教具本身的数量是充足的,但其利用率却不高。这就等于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3、教师应根据各个年龄班幼儿游戏活动发展的特点,分别提供适宜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例如,小班幼儿大都处于平行游戏或独自游戏的阶段,教师就应多准备一些相同种类的玩具和其他材料。而到了中、大班以后,则应更多地为他们准备、提供适宜于发展合作性游戏的活动材料。

  四、加大绿化环境

  绿化、美化应是幼儿园室外环境的突出特色。《规程》明确指出:“应根据幼儿园的特点,绿化、美化园地”,国家教委、建设部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中规定:“绿化用地每生不少于2平方米,有条件的幼儿园要结合活动场地铺设草坪,尽量扩大绿化面积。”但可惜许多幼儿园或因重视不够或因条件限制,到今起色不大。李生兰教授就曾批评过我们的幼儿园甚至没有“绿洲”,尤其是草地太缺乏,而让水泥地占去了太多的场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许多园领导认为,水泥地干净,雨雪天气不会泥泞。这显然是水泥地的一个优点,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地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过:水泥地和草地相比,孩子更喜欢什么?哪一种场地更安全,更能让孩子心情愉悦,更具有环保作用,更符合《规程》要求?笔者曾经参观过绿化效果好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室外场地,大都只用水泥铺了几条窄窄的必备甬道,其余大片场地则是绿草如茵,极令人赏心悦目。望着在草地上尽情嬉戏的孩子们,我向园领导提出了育人环境方面的问题,她们给了我一个相当简洁而又肯定的回答:孩子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的。但愿这种认识能成为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愿百花争艳、绿草如茵的幼儿园室外环境不再是孩子眼中的“空中楼阁”!

  五、幼儿园心理环境

  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在原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树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总的认识,即各种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施行的教育思想,它是在儿童观的基础上产生的。

  树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幼儿有真挚的爱,与幼儿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幼儿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幼儿理解老师的要求及标准,让幼儿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高标准严要求地成长。爱的教育氛围,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

  (二)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

  群体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幼儿也不例外,所以,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师初建班集体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教育态度,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渐使幼儿产生自信和自主感。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这将会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如果对儿童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使他们自卑、失去信心,对自己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对自己的行动或自身产生羞怯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建立幼儿园中的良好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所有的行为规范和集体准则,无一不是在人际交往与协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和幼儿都有喜欢交往的倾向,通过交往活动,他们都能使各自的心理愿望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通过富有感情色彩、充满友情的交往方式,消除教师和幼儿之间人际交往的冷漠与紧张,避免“孤独世界”所导致的恶果,无疑对教师和幼儿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教师应掌握和认识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方式和活动规律,以便针对幼儿的差异,有效地训练他们的社交活动能力。同时,教师应成为幼儿人际交往的榜样,因为,在缺乏人际交往互动的环境里,幼儿无法获得人际交往所需相互性和意向能力,无法获得意义感,不能认识关系。所以教师要运用集体的力量纠正幼儿交往过程中的不良倾向,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品质。

  (四)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良好的幼儿园风气,是指园内所有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和行为方面比较一致的富有个性特点的、稳定的集中表现。它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经过长期培养才能逐渐形成,而一旦形成,则对全体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幼儿园领导应重视园风的建设工作,对幼儿园的发展应有较清醒的认识,对成员应有较严格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克服和改变不符合幼儿园集体的行为,这样,使幼儿园逐渐成为一个教师和幼儿喜爱的、多色彩的、服务育人的天地,使生活在这块天地里的教师和幼儿,身心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