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座知识要点:亭台楼阁——勾心斗角的古代建筑
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进入传统文化讲座的第十七讲——古代建筑。
有同学可能会很好奇,勾心斗角这个词不是指耍心机,明争暗斗吗?为什么说建筑会勾心斗角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让老师来告诉你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师要说啊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中国古老的文化与思想所孕育出来的建筑使得它与西方截然不同。在这其中或壮美或庄重或清新的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去观瞻歌咏。那么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自然也造就了建筑风格上的不同之处。就像一个人,从小到大,可能会受到经济条件,见识,见解等因素的影响,穿衣风格也会发生转变。那么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古代建筑的一个演变吧。
一、建筑的演变
首先,让我们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秦朝,秦始皇他呀,正在忙着修筑长城呢。其实长城始建于战国时代,当时北方各诸侯国沿北侧边境修筑边墙,以防御匈奴南下,这就好比是在自家房屋外面加一个围墙一样,充分保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向北讨伐匈奴,后来也就连通了各国长城。这其实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威武神勇,这也是他的功绩,如果没有他可能还会有很长时间的分裂。北筑长城的同时,秦始皇就在京畿腹地修建宫殿皇陵。唐朝的杜牧在《阿房宫赋》写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就记载了当时的建筑样貌,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真的是宛若一幅画卷!
来到汉代,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社会形态。有钱就是任性,而且又经过了深厚雄大的文化积累,那么修筑皇家宫苑就被提上日程了。在园林风格上,西汉与秦有明显延续性。以山水资源为基础,以仿天象而建立宫苑的主导意向继续发展。汉长安城内外,史书记载比较详细的是长乐、未央、建章三宫。
当然也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记载了当时的盛世之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更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体现汉赋特色的大赋。在内容上,它以宫殿、园囿、田猎为题材,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形式上,更是摆脱了模仿楚辞的俗套,结构宏大,句式多变,种种这些,使司马相如成为当之无愧的汉赋奠基人。
除了司马相如,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连连称赞,相传人们因为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不到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正是由此而来。
每一个伟人几乎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话语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哦,如果自己有一个目标,就坚定地去做,旁人的嘲笑与讽刺并不能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