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我换牙了-统计》教案设计(2)
师:不用他讲,我们一看就能看明白。真棒!
教师在此基础上,画上格,问:加上格好,还是不加格好?
(三)认识统计表
1、(出示表格)这两个格比,是不是更漂亮了?你能填一填吗?这个表什么意思?都会填了吗?会填了就试试看。
订正:放一张,判断,不对的改正。
2、(1)这些数据除了能在这张表格里表示之外,还可以在象形图里表示出来。
(先出示横的,再出示竖的)以竖的为例:在这里,我用涂格子的方法来表示换牙的人数。大家记好了,我用1个格表示1人,换2颗牙的有3人,你说我涂几格?谁知道这3个格表示什么?
这种表示方法你会了吗?拿出象形图,涂一涂。
(2)学生展示(先展示横的,再展示竖的)。
问:这个图有什么好处?(漂亮、清楚)
(3)提问题。
问:小朋友来观察一下,换6颗牙的有几人?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个问题吗?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我发现换2 颗牙的人最少。
生2:我发现换7颗牙的人最多。
生3:我发现现在换6——8颗牙的人比较多。
师说明:在咱们这个年龄段换6、7、8颗牙的人数比较多。
(3)师:这是今年全班同学换牙人数情况的象形图,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明年再来统计全班同学换牙的人数,结果还会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生1:肯定是这样的。
生2:我反对,明年我们换牙的情况会有变化,所以,结果也随着变化。
师:大家说的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换牙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3、回忆一下,刚才为了了解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七嘴八舌抢着答:数一数!记一记!填一填!统计表!统计图!
师:对!像大家所说的这些都是统计的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三、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师: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大了,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份儿童换牙的小资料,想看看吗?
出示课件:
你知道吗?
一般情况下:6岁,大约换4颗牙;7岁,再换2颗牙;到了9岁的时候,换完10颗牙;10岁,再换6颗牙;12岁时,换完最后4颗牙。这样,一共换20颗乳牙。
小知识:换牙期间要保持口腔清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长出来的牙,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
2、课件出成自主练习的第1题的习题。
3、平时大家喜欢玩什么?看,这儿的小朋友在玩什么?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写出来。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课后你还想统计些什么?
本课的设计意图:
设计以课件导入,因为此课件贴近一年级小学生的生活,既有童趣,又符合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第二个环节教学中许多同学在小组内统计换牙的情境,集现实性、童趣性、必要性于一身。“我换了4颗”是一个同学自报自己的换牙颗数;“我换了2颗牙了,你们呢”除自报外又起到了发问的作用,其他同学受其启发,自然会纷纷报出自己换牙的颗数;针对大家各不相同的换牙情况,“换3颗牙的有多少人?”一语双关,一是揭示了统计的必要性,这么多的人换了这么多的牙,到底换几颗牙的人最多?必须进行统计一下;二是完成了显性问题的提出,为后面的合作探索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环节的设计强调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尽管是第一次学统计,但素材的现实性决定了统计的必要性,收集、整理、拼摆图表、发现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第四个环节设计的巩固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巩固并进行了拓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