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2018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石灰吟》教案设计 (2)

幼教网 2018-02-26 17:59:0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3) 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 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 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 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 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 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 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