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设计 (2)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故事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
	
	  区为背景展开,因时间上离现在较远,再加上作者在本文
	
	  的写作上有他独特的风格,所以给同学们的阅读造成一定
	
	  的障碍,那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在黑板上记录。)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大意。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章的题目
	
	  是“采蒲台的苇”,但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主要写了采蒲台的人民机智勇敢地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3.师:从课题看,题眼是“苇”,而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人。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三、研读课文,感悟内涵。
	
	  1.默读课文1—3小节,想想人和苇之间是什么关系?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2.从哪里看出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呢?试着填空。
	
	  出示:白洋淀的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
	
	  (1)出示: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①理解:寄生。(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中吸收养分,维持生活。文中指人依靠苇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离不开苇。)
	
	  ②柔顺的苇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着,你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干什么?
	
	  补充资料:苇的作用。
	
	  师:苇的作用真大,人们的生活真是离不开苇。
	
	  ③引读第1节。
	
	  (2)出示句子: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①理解:冀(河北的别称);名胜(风景优美或有古迹的地方)。
	
	  ②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白洋淀的介绍。
	
	  ③师小结:白洋淀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那里到处是苇,景色迷人,还因为那里曾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凯歌。
	
	  ④感情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①理解:清白(没有污点。)
	
	  ②人民的血液如何保持苇的清白?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发生在采蒲台的故事。
	
	  3.在白洋淀有很多英雄的事迹,不能一一记述,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们。轻声读读课文4—11节,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再想想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呢?
	
	  (1)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