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设计(2)
第五段,周瑜夜探孙权,为孙权助画方略,分析了以少胜多的可能性,使孙权决心与刘备联合,与曹操决一死战。
2、第二部分(6—7段):详写战争实况,证实了诸葛亮、周瑜的预测及分析。
作者在《赤壁之战》中给宋朝皇帝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孙权,告诉宋朝皇帝一个历史经验──对待强大敌国的威胁,如果处理得当,弱国是可以战胜强国的;作为一个国君,处理这种大事,一定要非常谨慎,既要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又要有正确的决断。
在课文中,虽然没有描写孙权的大段对话,但却是把他当作关键人物来写的,鲁肃,孔明,周瑜都是围着他转的。在第一段中,他同意鲁肃去劝说刘备,实是为了试探孙刘联盟的可能性。第二段孙权与诸葛亮的对话,从孙权的角度看,他已探知了刘备的实力,联盟方针已定,诸葛亮一句“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使孙权“大悦”,可见联盟方针深合孙意。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的基础。
曹操战书下到东吴,引起了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激烈争论。独孙权不表态,全面、虚心、反复地听取双方的意见。即使是不合他心意的主和派意见,也耐心倾听,反复思虑后,才下定决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史有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对决策前的主和派却并不惩治,显示出了孙权卓越的领导风度。而决策时“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谁在前,谁为后援也都考虑、准备好了,由此更可见他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文中的细节描写,“执肃手曰”,“抚其(周瑜)背曰”,都表现了他对臣下的信任和感谢,这也是一个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
曹操大军压境,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面对双方力量悬殊的实际,他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实力后,才与之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与已不合,也不责罚。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作了最后决断后,则断然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使他掌握了战争中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二、通过战争场面的分析,了解“史笔”的基本特点
课文的最后两段(6、7段)是描写战争实况的。“赤壁之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得十分具体细致,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应有尽有。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战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仅用三百余字,然读后却使人觉得如置身战场,历历皆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它不同于小说。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虚构,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三、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⒈据拼音写汉字
①xiāo( )雄 ②shān( )夷大难
③jīng huī( )( )南指 ④yǎn( )有其地
⒉划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括号中写出本字
①五万兵难卒合( )②顷之,烟炎张天( )③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④雷鼓大震( )⑤卿能办之者诚决( )
⒊写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1)豫州今欲何往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5)恐为操所先 (6)刘备天下枭雄 (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8)亮见权于柴桑 (9)今战士还者及水军精甲万人 (10)赢兵为人马所蹈藉 (11)卿欲何言 (12)受制于人
(二)、语段阅读
⒈解释加点的词
⒉文中标有( )的地方,省略了主语,请补上
⒊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权即遗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 )昼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经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①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③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