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 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 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 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 (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 (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搜集展示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小结: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