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成长》教案设计(2)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部分
	
	  2、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板书设计:
	
	  成长
	
	  送报→工作
	
	  约翰 生活能力得到锻炼
	
	  节约→生活
	
	  让 希望
	
	  父母 关爱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