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案设计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2018年浙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局报
	
	  2、指名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 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 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