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2018年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法》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2,3,4,6,8,12,24
	
	  18的因数1,2,3,6,9,18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2,3,4,6,8,12,24
	
	  18的因数 1,2,3,6,9,18
	
	  24和18共有的因数 1,2,3,6
	
	  参见课本第30页中间部分的图表。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  18
	
	  用公因数2去除
	
	  用公因数3去除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体验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