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分阶段培养宝贝人机交往能力的知识(2)

幼教网 2018-04-11 16:50:0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这时候如果自己也带了一兜玩具就最好不过了,因为这样就可以交换,或者在对方主动分享的时候回赠表示感谢。

  无论如何,切忌当孩子对同龄人和别人的玩具好奇的想摸摸的时候误解孩子:“诶你怎么拿别人的东西!” ,或者“小哥哥/小妹妹在玩呢,你别动”之类的。

  当玩具充足的时候,孩子们会喜欢平行游戏,即彼此相邻但各玩各的。这个年龄段,孩子同彼此的友善程度非常受他们之间熟悉程度(familiarity)和过往社交经验(past experience)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尽早帮孩子找个相对固定的同龄伙伴、并积极引导会有很大帮助。

  18-24个月

  这个年龄的孩子,当妈妈和小伙伴同时在的时候,他们几乎永远会选择同龄人一起玩(玩包括旁观、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等等)。

  当同伴在的时候,他们不再那么需要妈妈的关注。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无聊、很累,不妨和有一般大孩子的妈妈约着一起带,两个人聊着天,两个孩子也可以一起玩。

  研究人员还对比了三个场景下孩子的交往情况:玩户外大型玩具(large play equipment)、玩室内便携的小玩具(small portable toys)和在没有玩具的房间里时,孩子的社交行为。

  让研究人员没想到的是,在没有玩具的场景下孩子表现出最多的创造力——他们会创造自己的“玩具”,把家里的东西想象成不同的东西,拿来玩。

  他们甚至会把彼此当成“玩具”(DeStefano & Mueller, 1982)。

  这可能是因为和成人互动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成人会是“发起者”,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而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会对“玩什么”、“怎么玩”有更独立、更主动的思考。

  另外两个场景中对比: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之间的互动更积极、表现出的社交行为更复杂,而在玩小玩具的时候,孩子之间发生更多冲突,表现出更多负面情绪。

  因此如果妈妈不善于解决冲突、教授社交技巧,而是更想避免孩子之间的冲突,把孩子带到有大型玩具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而且,当两个人都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干涉(假装没看见),18-24个月的孩子比24-30个月的孩子更容易选择“和平的”、“避让的”策略,选择分享,而不是陷入严肃的争抢(Caplan et al., 1991; Hay et al., 1991)。

  他们不抢不是性格懦弱的表现,而是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地很充分,因此对物权还不是那么在乎。

  怎么知道孩子自我意识有没有开始形成呢?看孩子怎么称呼自己就知道了:假设孩子叫“小明”,那么小明小的时候拿到苹果会说“小明的苹果”或者“小明吃苹果”,而不是“我的苹果,我吃苹果”。

  当小明可以理解和使用“我”,他们的自我意识就逐渐形成了!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小明会开始说“不”,表达不同的声音和想法。这个阶段(2-4岁)和孩子交流要更有智慧,避免对孩子说“不”,卷入一场权力争夺。

  2岁的时候,孩子开始主动表示想和小伙伴维持长期的关系,比如说“我想去xx家,我想和xx玩”。

  虽然如此,但有些孩子更乐于助人,会对自己的朋友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比如看到朋友遇到困难了主动帮忙、哭的时候想办法安慰、分享玩具等等,而有些则更冷漠,像没看见一样,即使和朋友在一起也冲突不断,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很多学者研究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尤其强调了家长行为的影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