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2018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设计(2)

幼教网 2018-06-01 19:10:0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第三种实验方法。首先用天平称量12个小组盛有50毫升水的小烧杯的质量,记为A克;学生实验时,只需向水中加盐,加到盐不能溶解为止,再到教师这儿称量出质量,记为B克。那么加入盐的质量就为B-A克。

  A(小烧杯+50毫升水的质量)

  B(小烧杯+50毫升水的质量+加入盐的质量)

  B-A(加入盐的质量))

  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比较,然后询问学生你认为那种实验方法更科学、更严谨?你准备采用那种实验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询问学生这三种实验都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

  (1)、实验操作要规范。如何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天平的使用;加盐、搅拌不要将盐或者水洒出。

  (2)、正确判断盐溶解与否。将搅拌、静置等重点问题进行强调。

  所谓实践出真知,随后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用这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参考答案:50毫升水理论上可以溶解18克盐。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一下研究结果:那种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准确,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发现:

  第一种实验方法:

  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知道加了多少盐,就必须知道每次加的盐的质量,然后用加法相加就可以了。但是实际操作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

  1、材料准备不明确。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进行材料的准备时不清楚要准备多少份盐?也许学生会参考书本准备4份盐。但是实验过程中,8克盐马上完全溶解了,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还要准备多少份盐才够用,只有称2克用2克。

  2、实验结果不严谨。学生会发现2克2克的加盐,这样计量误差太大,不需要加2克时,还是要加2克,这样结果不会很准确;其次加盐时可能会将盐弄洒,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当然实验材料也可以由教师准备,但是工作量太大。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即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盐),50毫升就能溶解18克左右。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每个小组至少要准备9份盐,加上学生可能的误操作将盐弄洒,教师还要每个组额外多准备几份盐。以每组10份盐为例,我校四年级6个教学班,每个班60多个学生,实验分成12个小组。那么教师一共要准备6×12×10=720(份)盐!,光是称量盐就是不小的工作量,还要将720份盐一份一份盛装好……想想就可怕!若老师来准备不现实。

  第二种实验方法:

  1、最简单、易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但是学生实验时,发现随着刮的力度、深浅不同,还有将盐弄洒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导致加入的盐每勺都不一样,这样实验结果也会产生较大误差。而且我校的小药勺与它的完全不同,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经常引起小组成员的争议。

  第三种实验方法:

  1、实验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首先不存在事先称量盐或者担心实验中将盐弄洒的问题;其次如果有学生不小心将水弄洒甚至小烧杯泼了,只需重新盛50毫升水,就可以展开实验了。没有前两种实验的诸多限制。

  2、实验结果更严谨,更科学。教师事先实验过:取一个50毫升的小烧杯盛上50毫升水,称量为83.5克;加盐致饱和,称重为101.3克,加入盐的质量为101.3-83.5=17.8克,接近理论数值18克。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也比前两种更准确。

  3、不足在于学生加盐时量的控制与把握有问题。

  这三种实验的都汇报比较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三种实验方法用一个进行词总结。学生普遍认为

  第一种实验方法:最麻烦;

  第二种实验方法:最简单;

  第三种实验方法:最科学。

  这样对三种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三种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 50毫升能溶解多少味精、多少糖?它们溶解的会和盐一样多吗?我们怎样来研究呢?将本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将内容与下一节课联系起来,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次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