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尊重妈妈,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丹琳的儿子升入初中后,校园里有多个社团,家里人都鼓励孩子多报几个社团,锻炼自己。
突然,孩子好奇地问:“妈妈,大学里的社团会不会更多,更有趣?你有加入过吗?”
丹琳趁机鼓励孩子:“当然啦,大学里有更多社团,文学社、戏剧团、舞蹈协会、乐队什么的一大堆,妈妈有参加过,可精彩啦!你好好念书,考上大学也去参加吧!”孩子的眼眸里,充盈着向往的波光。
此时,丹琳老公却冷不丁来一句:“别听你妈瞎说!她只读了一个‘野鸡大学’,又不是什么211、985大学。她的大学很小,社团也没多少。谁叫她没用,考得差呢。你可别学你妈不上进,一定要考个上档次的大学,就像你爸这样的!”
丹琳顿感颜面扫地,忍不住“怼”了回去:“你爸是个名牌大学的‘学霸’,但他现在的薪水,却有点对不起‘学霸’这个词。”
望着他们俩互相“挖苦”,儿子刚才还明亮着的眼神,瞬间就黯了,显得讶然、不安。
在客厅里的公婆也很尴尬,赶紧说些话打圆场,二人才悻悻住嘴。
一旁的孩子,看上去闷闷不乐的。
01
不止一次,老公总有意无意,当着孩子的面,给丹琳“泼冷水”,继而“拔高”自己。丹琳气不过,也不时给老公挑点“刺”。
虽然不算争吵,但一番“嘴仗”下来,彼此都有点不痛快。
而略通人事的儿子,经常夹在二人之间惶恐无措。
好几次,都在他们拌嘴时眉头紧锁,表情纠结,好像正在苦恼不知帮哪一个。这让丹琳很愧悔。
有一天,当丹琳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孩子竟把试卷藏起来了:“妈妈,爸爸说你是‘智障’,你就别检查数学题了,我怕你会算错。”
丹琳又惊又气,不得不费尽心思跟儿子沟通,努力挽回“被黑”的形象,很累。
老公却说她矫情玻璃心:我多嘴?一家人还有什么说不得的?你又不见得真的智障!影响到小孩?他哪懂得那么多?事真多!
“明明感情还可以,就因为他随意diss我,就算是儿子在场,也不避让。我也不愿示弱,闹得都不愉快。我很担心——孩子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什么不满,可以跟我说,但能不能别老在孩子面前说?”丹琳郁闷地说。
02
每个孩子最初的“人格范本”,都来自于朝夕相对的父母。
而多少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懂得适当地去尊重对方、维护对方,反而由着自己的性子,失了分寸地贬损、矮化另一半,或者两人都互相否定、打压对方,这,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健全、认知能力稚嫩的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
没错,你们不是正儿八经的吵架,但是在孩子跟前,长期相互冷嘲热讽——这是另一种隐性的“冷暴力”,比大吵大闹还要严重,你确定你们的夫妻关系不受影响?孩子听多了不难受,心里没想法?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的作者、著名婚恋专家约翰.格雷认为:“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好坏。”
夫妻关系,绝对是亲子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石。
父母如果没有“团队”意识,不能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只会放任自己的情绪,逞一时口舌之快,却会令孩子不知所措,毫无安全感,教育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父母权威”也逐渐削弱。
03
同学阿锦说,打她小时候起,父亲就老爱说母亲笨。
她妈妈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人不太精明,做事略显疏漏。
比如,新买的多功能风扇,妈妈用得不太顺,一下子就扭坏了某个零件;或者,妈妈带奶奶去看病,事后却拿错了报销单据——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爸爸都习惯说妈妈几句。
但,他毫不避忌阿锦和老弟在场:“你妈太笨了,人的头,猪的脑子。”、“看看你妈,做事太没效率了,傻不拉叽的,千万别学她。”
她妈妈人很憨厚,总不辩驳,只是尴尬地讪笑。
不过,被爸爸说多了,妈妈会脸带愠色,在干家务时会冷不丁闹点脾气,好像在发泄什么,让家里的气氛很紧张。
幼小的阿锦姐弟,受了父亲的影响,都逐渐地认同了他的评价——妈妈是个“拙妇”,心眼儿不灵活。
每当母亲试图管教他们时,她和弟弟都不怎么“服教”。
渐渐地,妈妈的眼神变得黯然,也自认自个儿不聪明——阿锦后来才意识到: 那都是他们强加给她无形的“心理暗示”所致。
阿锦读初一时,有一回,眼看着电视里要开奖了,母亲却忘了把父亲买的彩票放在哪里,翻箱倒柜找不着。
父亲一着急,就大声抱怨:“瞧你妈的那迷糊劲儿,真正猪脑子,笨死人了!”阿锦和弟弟都跟着笑起来。
母亲看了看已然长大的孩子们,竟还附和父亲揶揄她,一下子就憋屈到炸,当场飙泪:“你总在说我笨!连小孩也习惯嘲笑我了!我真的很笨吗?是啊,我笨死了,你们笑够了吗?你们就没笨过吗?”
说罢,她妈激动地掀翻了桌子,还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彩票一股脑撕碎撒在地上。
04
幸而,阿锦母亲“爆发”后,父子三人都反省了。
父亲检讨自己嘴损,不尊重妻子,并教育他们重新看待妈妈。
随着年岁增长,阿锦慢慢发觉,其实,平日里,母亲算得上是一个巧手主妇:
会做很多“硬菜”,会打漂亮合身的毛衣,还会养花做甜品,把家里打点得干净雅致,很有一套生活的智慧,根本就没老爸形容的那样傻里傻气。
只是,他们自小都被父亲对母亲的“差评”给带“跑偏”了,对母亲的优点都忽略漠视了,把她的不足之处都放大了,在不懂体恤她的同时,也没有学会尊重她,还挑剔她做得不够好,这是多么可悲可笑!
阿锦说,难怪母亲会经常生闷气,她心里太委屈了!这都是老爸的“嘴皮子”闹的。
如果没有那一次的“反思”,如果她和弟弟日后都带着这样的思想,走进婚姻,对伴侣也求全责备,缺少宽容体己——那必然是有害无利。
在孩子心里,爸爸和妈妈都是同等重要的,都是他心目中最亲爱的、最信任的人!
但是当一方或双方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击对方,关系失和,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他轻易就认可了父母的“负面评价”,对父亲或母亲带有偏见,辨识有限,在日后择偶和处理婚姻关系时,会有失偏颇。
好的家庭,父母会有意识照顾到孩子的内心感受,不会把自己对伴侣的不满与情绪,毫无避忌地流露在孩子面前——你们俩的对立,凭什么要他参与其中并“买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爱,孩子才会觉得世界上有真理,人间有美德。
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也说过:“你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良好的婚姻关系。”
很多时候,良好的婚姻关系,不过就是意味着父母之间和睦平等的相处方式、彼此尊重的沟通态度、互相支援的共情心理。
05
曾在简书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小时候起,就听到妈妈一直数落爸爸:“他有什么好处,想起来都是他的坏。”
作者明明心里念着爸爸,因为怕妈妈生气,都不敢表达出对爸爸的感恩与爱,很是纠结难受。
后来,爸妈都有孙子孙女了,她妈仍在误导着“爷爷不是个好爷爷。”
在家里,她爸没什么地位,孩子们都对他有点不敬、不礼貌,让作者非常心塞。
其实她妈妈人很好,爸爸也很顾家,就因为妈妈对爸爸的习惯性“差评”,让这个家变得压抑、沉闷——幸好,作者虽然深受不良影响,对未来的婚姻充满了种种不乐观的看法,却在一个偶然机会下改变了立场。
她到朋友家吃饭,朋友给儿子剥一只最大的虾,结果朋友老公和客人聊天时不留神,自己把虾吃了——小孩子不懂事很生气,一旁的妈妈却说:“爸爸每天那么辛苦为着这个家,他吃一只虾是应该的。”
结果孩子就给“治服”了,也让作者从此改观,在结婚后,很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老公的形象,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
若没有那一只虾的“点化”,那些原生家庭的负面痕迹,将怎么影响作者未来的家庭生活?很难料想。
我不禁想到奥巴马的母亲。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他由妈妈一手带大。
在爸爸从小缺席、而且没有支付赡养费的前提下,奥巴马的母亲,却从没说过他爸爸半句不是,而是跟儿子不断强调:
爸妈离婚不是谁的错,是各种条件所限;
你爸爸聪明又幽默,有一副好歌喉,还擅长演奏各种乐器……
不得不说,这个单亲母亲的格局和内心,都是那么大气、圆融——所以,她成就了一个大方、积极而达观的儿子、一位优秀的首位非裔美国总统。
06
多数离异家庭的父母,都会或多或少,不自觉地在孩子面前埋怨或怪责另一方,导致孩子心理有了不该承受的压力,性情也变得不太开朗——看看奥巴马母亲的处事风格吧,你的心态,将决定孩子的未来的命运。
真正出色的父母,不在于他们的学识能力与经济背景,而是能结成一对默契、合拍的“同盟”,会在孩子面前,积极给对方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即使有意见分歧,也能做到理性克制,不伤和气,努力给孩子构筑一种平和交流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受到你们对他的爱,更能增进夫妻间彼此的感情。
就算是有了不可调和的问题,父母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会尽力解决,而且一定会找到可行的、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无休止地互相怨怼。
正如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先生所言:“问题不可避免,但父母可以用一种行动告诉孩子:我们在积极地处理我们的问题,虽然出了问题,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关系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
即使婚姻不能再继续,不能做一对好夫妻,却能选择做一对好父母——尽量给孩子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对孩子未来的心态和处世、甚至婚姻观,都能起到积极、正向的示范作用。
每一个孩子最愿意看到的,就是父母之间真诚地相亲相爱。
而我们给孩子最实在的爱,就是彼此尊重对方、包容对方,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或缺的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