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语知识:声名狼藉
	  声名狼藉
	
	  成语解释: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成语繁体:聲名狼藉
	
	  成语简拼:SMLJ
	
	  成语注音:ㄕㄥ ㄇ一ㄥˊ ㄌㄤˊ ㄐ一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声名狼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藉,不能读作“jiè”。
	
	  成语辨形:藉,不能写作“籍”。
	
	  成语辨析:声名狼藉与“身败名裂”有别:声名狼藉侧重于形容名誉;“身败名裂”侧重于形容下场。
	
	  近义词:名誉扫地、臭名昭著
	
	  反义词:流芳百世、名闻遐迩
	
	  成语例子: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
	
	  英语翻译:have a bad name
	
	  日语翻译:名声が地を掃 (はら)う
	
	  俄语翻译: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дурной славой
	
	  其他翻译:<德>berüchtigt <in schlechtem Ruf stehen>
	
	  成语故事:
	
	  秦始皇死后,中东府令赵高与宰相李斯合谋篡改遗嘱,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赵高逼大将蒙恬自杀,同时令其兄弟蒙毅自尽。蒙毅说:“从前秦穆公杀死奄息等,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武奢,夫差杀伍子胥,他们在诸侯中声名狼藉。”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