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2)

美术宝1对1课堂 2018-06-10 10:05:46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生命律动释放文化气息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业已形成共识。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年龄界定为0—18岁。1—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学龄初期,13—18岁从少年期过渡到青年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行为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许多学者都为此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文字需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上一代传播给下一代,但是画画却不然,基本上所有低龄儿童都拥有这种天赋。尽管儿童自发性绘画的起因尚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们作画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也不会只是为了简单的智力启蒙,否则就不会有世界各地基本相同的儿童绘画发展轨迹和那么相似的儿童涂鸦行为了。

  儿童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游戏方式。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少儿美术教育的研究者,我认为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的一种律动,是他们生命的需要。尽管儿童画得可能很简单,也不具备成人观念中“形”的概念,但一旦把它当作儿童心灵的投射,或是他们与外面世界的交流,是他们以积极自发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所做出的反应,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儿童和他们的绘画了。

  美术界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少儿美术领域的教育教学和培养模式。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唯理智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少儿美术教育。某些成人和机构屈于经济和名利压力,忽视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他们本身创造的能力和生命的冲动,逐渐把儿童变成过度和模糊的投资对象。各种忽略儿童情感体验以牟利为目的的比赛,或仅以临摹为基点的培训,以及对3岁以上儿童就开始的儿童美术考级等,在全国各地依然普遍存在。这些远离教育初心和本质属性的行为,势必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它与少儿美术教育所强调的创造性思维及个性化、人格化的培养,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少儿美术教育在农村基础教育中仍旧是薄弱环节。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邀请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进入学校,与学校共同进行校园文化设计和建设,成为少儿美术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模式。对乡土大地丰厚文化资源的再发现,让农村地区的少儿美术教育亮点频出,与城市少儿美术教育相比也更加接地气——中国乡村包括民族村寨中,蕴含了一种完整的智慧系统,而这个系统是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专家学者、艺术家的介入,逐渐让少儿美术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改变了学校环境,也逐渐改变了学校风貌。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也有助于孩子基本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艺术感悟能力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的互动,唤回了孩子对自己文化的亲近与自信。美育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以熏陶渐染的方式‘化人’和塑造着孩子的文化人格”,同时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

  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内,以老师、学生为主体,艺术家参与共同主持,还有家长、社区、村寨参与的,以少儿美术教育推动美育在学校发展的互动模式,建立的是一种学校、社会、社区、家庭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机制,这种模式也将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尤其是艺术教育。与社会资源统筹整合,与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形式与内涵交集,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还有老师、孩子和艺术家的互动……大手拉着小手,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在为下一步作铺垫。儿童艺术教育是如此的微妙,耐心与爱的浇灌让校园葱茏美好,那慢慢生长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永远是一种以互动关系存在的开放式的大平台,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离不开老师。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尊重和信任,更是他们的迫切需要。在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推行艺术教育终身化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看到少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和发展。同时,这种美好而感性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又促进了学校的创新和发展。正所谓,希望永远属于孩子,孩子永远是民族的希望。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