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法国儿童钢琴教育概况

音为爱全球音乐资源分享 2018-06-19 16:40:0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法国音乐教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改革,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网状分布结构,实行着“宽进严出”的金字塔式教育结构:公民只需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当地的公立音乐学院(或是音乐学校)学习。每阶段学习结束后,需通过严格的级别认定考试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级别越高,考试标准越严格,专业性越强。最终能考入巴黎和里昂这两所高等音乐学院并拿到最高文凭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法国的音乐学院众多∞,但师资力量雄厚,许多院校的教授大多毕业于世界著名音乐学府。这要得益于法国政府数十年来坚持推行“全法音乐教师必须通过统一的专业考试(CEFEDEM)才能受聘于音乐院校”的政策。

  2009-2010年间,笔者赴巴黎的一所公立音乐学院访学。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旁听了该院为儿童设置的大部分课程。除了声乐、舞蹈、器乐等技能课之外,法国的儿童在正式学习乐器之前都要学习“音乐启蒙”课。该课程主要针对3到6岁儿童设置,以舞蹈和歌唱的方式培养他们对音乐语言的初步感受力。另外,“音乐能力培养”课是音乐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这门课与国内的视唱练耳课有些相似,但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全面,难度系数也更大。有了这两门课的基础,儿童学习器乐就轻松了许多。

  本文主要从法国儿童钢琴教材、教师教学特点、儿童课余艺术活动三个方面来介绍法国儿童钢琴教育的基本情况,以期给国内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儿童钢琴教材

  在法国儿童钢琴课堂上,比较常见的钢琴启蒙教材有《今日之巴赫》(De Bach a Nos Jours)、《开启的钢琴》(Le piano Ouvert)、《彩虹钢琴》(Le Piano arc en ciel)、《钢琴进阶练习》(Pianolude Volume)、《习琴第一年》(Mapremiere annee de piano)等。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法国本土音乐家,其活泼的设计、动漫式的彩色插图、儿童化的文字语言,无不彰显着法式幽默及其独特的艺术品味,同时也体现了“以音乐本、以人为本”的法国钢琴教育理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可窥见一斑:

  (一)“一份诱人的菜单”

  在《今日之巴赫》第一册——这本仅有59页的入门级教材里,编者就收纳了西方音乐史上二十位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巴赫、巴托克、巴伯、贝多芬、克列门蒂、格列恰尼诺夫、古利特(Gurlitt)、卡巴列夫斯基、哈恰图良、鲁托斯拉夫斯基、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舒曼、柴科夫斯基、斯特贝尔特(steibelt)、泰勒曼(Telemann)。这些作品篇幅短小、风格各异,还有与之配套的CD附送。

  在卓越亚马逊书店的法文网站上,顾客一致给出了五颗星的好评。网友Johan Rivalland评论道:“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真是一份诱人的‘菜单’。我的儿子在他的生日和许多节日场合演奏了这些小曲,他开始对录制自己的‘音乐表演’乐此不疲。”另一位网友Frangipane写道:“我的钢琴教授建议我通过练习作品理解音乐理论,而不是专门去研究文字理论,他很欣赏这套教材……书中的作品简短易学,且十分富有音乐性,这也是我选择这本教材的重要原因。”

  (二)“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另一套名为《开启的钢琴》教材在法国琴童和教师中也非常受欢迎。其极具特色的动漫式设计——“猴子家族”是琴谱中除了音符之外最活跃的主角,每个知识点都由小猴子诙谐顽皮的动作巧妙作答,妙趣横生。作者Jean-Michel Arnaud将枯燥的理论用彩图、漫画和儿童化的语言展示给读者,就像一位大朋友在娓娓道来,领着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下,不知不觉中走进音乐。

  “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发现。”Jean-Michel Arnaud在序言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需教孩子如何迈开双腿行走,也不必在他骑车时解释平衡的原理。只需要帮他一把,扶他上车座,让他自己去发现和了解这一切。……观察那些年纪幼小的学生,他们识谱能力不足,却能轻松地在琴键上找音。同样的道理,移调练习也是依靠听觉的潜意识来完成的。要相信,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事实上,“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的教育理念在法国钢琴教学(也包括其他教育领域)中得以充分体现。

  “发掘和培养孩子的听觉潜能和听觉审美”,这是该教材的最大特点。在每册教材的封面印有这样一句话“pourque VOS doigts aient des Oreilles”(意译为:让你们的手指学会“聆听”)。仅第一册有关“听觉训练”的课题就占据了一半,比如:“给书本改错、调换音的位置、找变化音、填写漏掉的音符、听两个片段中的音阶、找出伴奏的和弦”等。显然,作者认为听觉训练要从孩童学琴的入门阶段开始,因为拥有“鉴赏力”的听觉远比机械的手指训练重要许多。相比国内的琴童,从识谱、手型、指法……最后才是对音乐的感受,在枯燥的技术训练中错过了儿童听觉开发的最佳时期,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教师教学特点

  法国人崇尚自由、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朋友,他们相互间以礼相待,既相处融洽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这种微妙的人际关系也是法国文化的一种体现。课堂上,孩子们很乐于提问题,而教授们并不觉得这是对师道尊严的冒犯;相反,大多数教授十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有时会给予赞赏和鼓励。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但“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开发儿童的听觉审美(也可以说是艺术鉴赏力)”是他们所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教授们在课堂上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你听到了什么?”当学生弹得“语无伦次”或者“不知所以然”时,教授会说:“我没听懂你的意思,可以再来一遍吗?”

  注意听自己正在演奏的音乐是否表达出了“乐句的意义、音乐的色彩”,并兼顾到“双手的平衡”,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这些要求既难又不难,关键在于老师是否从一开始就在不断提醒和指引学生“养成听的习惯”。让他们懂得,在今后的学习中哪怕再遇到了技术瓶颈,也依然要采用“耳朵指导手指”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找到最佳的演奏方式去化解困难。(二)强调“和声、结构”的重要性

  课堂上,教授正在指导一名初级程度的小朋友认识和弦。琴架上没有琴谱,教授只是鼓励她在琴键上摸索着找音,仅凭听力的判断: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学生完成得很好,尽管她尚不知这些和弦的名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先让耳朵熟悉它们的音响吧!接下来她就能很轻松地分辨出新课的和弦了,因为她已经在先前的摸索过程中提前认识他们,并感受到它们的奇妙了。

  在高级别学生的课堂上,“完整流畅地体现出和声语言”,也是教授们所强调的。当遇到复杂段落时,停下来,分析和声,寻找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再来弹就不那么困难了;在结构庞大的作品中力求体现“低音发展带来的动力性”,也是表现作品结构的重要方式。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