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教育中全面塑造和谐人性
一、情感塑造
“情感教育就是注重在教育的影响下关注入的情感是如何产生并不断变化、向教育的既有目标靠近,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情绪机制在教育的影响下发挥自我导向作用,和人的生理机制相协同,使之均达到最佳状态。”④人是一种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需要情感来滋润,情感教育的影响有时是无形的,但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生活就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当深处顺境时会感到身心愉悦,当深处逆境时,心中难免有所伤感。生活中,人们的理智活动与具体行为都包含着情感因素。人类不仅拥有发达的智力,还拥有最为丰富的情感。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情感,人们失去了喜怒哀乐,人们之间没有了信任和默契,这必定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意志、理智、审美等方面的社会情感,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自觉性、自主性与自足性等。同时,人不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与行为能力,提升人的创造能力。良好情感的塑造,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有助于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中准确定位,有助于提升人的境界,塑造健康自我。
二、道德塑造
道德维系着人的尊严与自由,是对人的一种自我肯定。它的终极关怀是对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在本质意义上是人性的。道德塑造不仅是社会化过程,还是人性化的过程。道德在告诉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潜移默化、无形的约束作用。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充分体现,是人们寻找幸福生活的指南针。现实中的人欲横流、善恶混杂需要道德来矫治。道德塑造带有规范性,但又不是僵硬理性。“道德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人所作出的行为,侧重于突出人的‘德性’。”⑤德性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德性有助于人良心的发现,有助于人的自觉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人的精神的自律。人们对道德都有一种美好的期许,理想的道德即为“应然”,是对道德建设的未来指向。然而,塑造健康人性,需要面对我国道德的现实状况,即为“实然”。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人性,主要是以人为本,但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当下生活中现实的个体,应当从现实出发,维护人的合理需求。人们对现实利益的维护,对人的正当利益的维护,是道德走向大众的前提,也是人性得以塑造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行为的普遍规范,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道德塑造关注的合理需求与需要,有助于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的素质,有助于平衡教育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一句话,道德需要从“应当”向“正当”转变。
三、规范塑造
个体意识规范。规范与人的内在意识紧密联系。就认识过程而言,人们从感知到思维,其中都受到普遍规范不同形式的影响和调节。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以遵循交通规则为例,红灯停,绿灯行,已成为人们一般本能的反应,是规范的习惯性的遵循。这种规范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社会实践,已经逐渐融入个体的意识中,成为人的内在行为指导规范。然而,在规范作用过程中,人们可以遵循某种规范,又可以打破某种规范,规范的作用通过个体的理解、认同、接受和选择而实现。也就是说,人性要在合理对待规范中得以锤炼。社会意识规范。社会的秩序与稳定需要规范来维系,规范对人们外在行为具有普遍约束性。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然而,由于后天的环境、规范的不同形成人格的差异。荀子的“化性起伪”强调后天的礼仪,包括法律规范等的约束与引导来塑造人性。秦代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强调外在的社会规范约束的作用。从家庭伦理来看,父母给予子女生命的同时就包含着负起对子女的养育之责。同样,子女也担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一种简单的伦理关系,成为了制约家庭生活的规范。人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伴随着权利的享受,但规范与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规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规范与自由,人们在遵守规范的同时意味着让渡出了一部分自由。反之,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意味着也要遵循必要的规范。事实证明,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环境中需要规范,人们要融进社会这个大环境规范中来,这样社会才能接纳你。正是在两者的相互交集中,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塑造着健康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