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亲子关系研究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亲子关系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
	
	  1. 3岁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3个月婴儿能对友善和不友善作出反应,6~7个月婴儿能分辨愤怒和微笑的面孔,2岁儿童有感知他人悲伤的能力。12个月的婴儿有分享行为,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参与人际交往活动。
	
	  2.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差异;(3)在儿童的亲社会中,合作行为最常见,再次是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换位思考问题
	
	  2. 移情作用
	
	  3. 父母抚养方式
	
	  4. 不同文化的影响
	
	  二、儿童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品、权利和空间,并努力地去得到它;另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即伤害别人。
	
	  ·学龄前攻击的两种形式及表达方式的变化:
	
	  美·哈杜普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比率高于后者。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
	
	  另一些学者发现,在儿童2——4岁时,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3岁左右,儿童的踢、打、踩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同时言语攻击增多。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儿童的教养环境
	
	  2. 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 交流及文化影响
	
	  三、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方法:开放式的临床访谈 对偶故事法
	
	  结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他律性道德(5~10岁)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此时儿童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错误时,集中注意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
	
	  第二,自律性道德(10岁以后) 开始用互惠性的公平标准,在关心自己的时候,逐渐对他人表示同样的关心,这标志着儿童合作道德的开端。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