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浅谈科学教育活动中核心素养的落地

幼教网 2018-07-07 07:59:4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幼儿阶段是终身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在幼儿阶段关注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深刻价值。如何使“核心素养”从上位“引领”,到落到实处?我园以科学领域作为研究切入点,探究核心素养六大要素之一——“科学精神”的落地、生根、发芽。

  一、回归科学教育原点的现实思考

  1.科学教育的现实。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科学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感受、摆弄、游戏,已成为科学教育、特别是科学区的普遍模式。但现实中,在科学区孩子注意力被玩具所吸引,不断选择新奇材料,探索少,持久性差,教师忙于进行游戏制作、收拾与整理;科学活动中很多所谓的游戏形式、记录方式,让简单的科学真相变复杂。这种注重形式、注重结果的教育方式,远离了幼儿园科学活动所追求的本质。2.科学教育的原点。科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幼儿园科学教育本质在于探索,核心是科学思维启蒙,关键是科学态度形成。在学习了大量科学家传记后,我们更加确定科学态度比科学知识更重要,追求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根本和原点。3.科学精神的界定。在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以下就基于这三个基本要点,来阐释回归科学教育原点,追求科学精神的方式。

  二、回归科学教育原点的方式研究

  (一)推进思维发展,让科学精神落地

  1.在真实环境中观察——崇尚真知。科学探索以观察为基本活动,观察是科学的根本,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了解真相,了解全面和细节,才能够进行推理和总结。所以,科学素养的提升,精神的追求,归根结底就是在观察中探索世界。(1)还原自然原则。孩子的观察具有短暂、零散等特点,所以科学活动环境尽可能需要还原真实、自然。如观察小兔时,教具从课件还原成真实小兔,教学现场从室内转换到室外,小兔从笼子里释放到草地。孩子围坐在小兔周围,小脚变成八字形,两两相连,变成“小栅栏”,观察小兔在小栅栏里的活动。小兔子每一次可爱的动作变化,都会引起孩子新的观察和发现。小兔在吃菜叶,他们会发现小兔的嘴巴是三瓣嘴,吃起东西来特别快。小兔往前蹦跳,他们会发现小兔用后腿往前蹬,有四条腿。小兔跑到“小栅栏”这儿,小朋友会轻轻抱起它,摸摸它柔软的毛。“小兔的耳朵怎么不是竖起来的?”“小兔子的眼睛不都是红色的。”“小兔有很多种颜色。”“小兔喜欢吃菜叶,不爱胡萝卜。”……在自然环境中,孩子眼中的小兔变得真实、灵动,极具吸引力,这才是孩子的科学世界。(2)场地就近原则。在教室附近自然环境中的观察活动最为适合。如教室前的草地里、大树上、种植园地中、操场上。这些场地孩子进出比较方便,教师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进程,自由控制观察时间。如果孩子对于观察对象兴趣很足,那教师可以延长观察时间和增加观察交流次数;如果孩子在户外对观察对象兴趣不足,交流讨论过程专注性不够,那教师可以暂时中断观察活动,回到教室后再组织经验分享的活动。(3)幼儿兴趣原则。孩子在日常自然环境中产生的观察兴趣点,可作为观察内容和观察契机。如春天了,孩子们对自然角中的花朵产生兴趣,讨论各种各样花的颜色。教师可以此为主题,开展认识花的活动。在户外操场上,借取其他班自然角中的鲜花,开个花卉展。当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花盆间流动观察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4)释放天性原则。在观察活动中,观察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而是多感官、经验、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活动。因此,释放孩子天性,就是在自然环境中,促使孩子使用感官、经验、思维去主动地感受、发现和表达。小班的孩子观察橘子、枇杷,孩子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这是好吃的东西。那么就让孩子吃吧,一边剥、一边吃、一边看、一边闻,综合各种感官的认识才是对水果最好的观察结果。2.在反复中求证——事实求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需要贯穿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因为不断尝试,因为追求真理,因为实事求是而变得具有独特性。还原真实的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科学过程,让幼儿在反复中求证真理,是我园科学活动的基本模式。(1)反复尝试原则。鼓励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反复尝试的前提是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如“认识磁铁”活动中,如果只提供同种类型的磁铁,那么孩子的探索活动会简单得多,可能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发现了。所以我们鼓励孩子收集各种各样的磁铁,这样提供的磁铁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圆有方。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奇的发现。这些发现是在反复尝试探索中出现的,就像一个小科学家,对磁铁特性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入。(2)问题解决原则。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验证,问题解读的过程也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孩子的自主发现,教师要及时采集信息、判断信息,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先解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再解决难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孩子自由观察中发现问题,捕捉孩子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激发孩子进一步观察的推动力。如“认识乌龟”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乌龟背上有花纹,那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多少块花纹?这就是孩子进一步观察的点。这个“进一步”是有基础的,不是基于教师预设的目标,而是基于孩子的发现。(3)静待花开原则。耐心等待,不断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孩子反复求证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方案的预设,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孩子的现实表现,才是活动走向的根本。教师不要急于将事实展现出来,而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探索验证的机会,哪怕没有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也没有关系。对于幼儿而言,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中,追求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3.概念建构——逻辑清晰。科学概念的建构必须是幼儿主动吸收、建构的过程。孩子的学习不是老师直接去告诉他们,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1)亲身体验原则。需要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获取经验,转变概念。如在沉浮的活动中,老师说水里放了盐鸡蛋就会浮起来,孩子是建构不起这个概念的。只有在亲身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去修正自己的概念,最终形成放一定量的盐,鸡蛋就能浮起来这个科学原理,最终去不断思考什么情况下鸡蛋沉,什么情况下鸡蛋浮。(2)朴素理论原则。孩子不是一块白板,他们有自己的科学,这在他们来到幼儿园以前就存在。但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是不同的,因而被称为“朴素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是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逻辑推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科学概念的转变不是仅仅一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孩子不断尝试完善朴素理论、建构科学理论的机会。沉浮、磁铁的吸力这些科学现象是孩子进入小班、中班以前就有可能接触到的,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朴素科学理论。小班的孩子刚入园的时候,用瓶子、瓶盖来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有沉浮的一种经验感知。中班的幼儿在清洗积木的过程中,又完善了木头浮起来沉浮理论。到了大班,则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学小实验,如鸡蛋浮起来、瓶子沉下去等,激发孩子不断探索、思考、发现新的内容,在操作中不断转变孩子关于沉浮的朴素理论。(3)自主建构原则。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在没有开展科学活动以前,其实孩子对这些观察对象已经有了各自的认识。但是这些概念又是零散的,很多是不科学的。在通过与动物和植物亲密的接触,孩子们会不断重组各自对动植物的认知,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如在认识小兔的活动中,兔子是什么样的。在孩子原有的概念中或许是耳朵长长的,爱吃青菜、蘑菇。与兔子近距离观察后,孩子逐渐发现,兔子有毛,有四条腿、三瓣嘴,爱吃菜叶,耳朵长长的,但不一定是竖起来的……从而逐步完善对兔子这个概念的新的建构。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