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活动中的技能和自由表达
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一个主流的方向是从学科学课程与直接教学转向综合课程与活动教学。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争论:保守者捍卫传统的价值并且多立足于现状来考虑问题,激进者则从反面持批判的眼光否定传统的价值。
我们在这里并不对任何一方加以评论,或者提出什么中庸的建议,而是想就争论双方运用关键概念的含糊性,提出一点看法,并借以证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虽然立场鲜明,但是往往没有发生真正的交锋。比如,在艺术教育(音乐、舞蹈、绘画、手工等等)问题上,一个维护技能的必要,认为技能的学习在自由表达之前,没有技能就没有自由表达;另一个则认为要以幼儿的自由表达贯穿美术活动的始终,技能只是一种附属的、表达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才需要特别教学的东西,也就是自由表达先于技能的学习并且技能的学习最终要回到自由表达。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技能?什么是自由表达?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技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特定的、有情境和内容的操作程序,比如用铅笔画正面人、侧面人,用雪花片搭一个建筑物,用毛笔画一条金鱼等等;另一种是概括化的、原理性、结构化的抽象的技法性操作程序,比如水墨画中使用毛笔时的正锋和侧锋、深浅墨的恰当使用,比如搭雪花片时怎样能够使两片雪花片“咬紧”、怎样搭一条直线、怎样搭一个圆圈或正方形等等。
我们以一节大班的美术课——“水墨画:金鱼”——为例,来说明这两种技能的关系。
在“水墨画:金鱼”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的为:让幼儿初步掌握深浅墨的使用,正确地运用正锋和侧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幼儿观察金鱼的身体结构和基本形状;然后就开始讲解和示范怎样利用正锋侧锋和深浅墨来画金鱼的各个部位,比如画身体的时候用深墨和正锋,画鳍的时候用深墨和侧锋,画尾巴的时候用浅墨和侧锋;第三步是一个小游戏,教师将示范画中的两条金鱼和一些水草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让幼儿在一个磁性板上按照恰当的空间关系来还原成一个整体,以帮助他们正确地布置画面的内容;第四步是绘画过程中的指导,重点辅导深浅墨和正锋侧锋的使用;最后评价哪些画画得好,为什么好,也是突出深浅墨和正锋侧锋。。
这堂课显然是一节传统的直接教学的美术课。但是我们要分析和针对的是,教师的目的和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之间的矛盾,正好对照着我们前面的两种技能。教师的目的是一种概括化的、原理性的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技能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怎样去画好一条金鱼。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幼儿学会了怎样按照教师的布局、技法和基本形状,来画一条漂亮精致的金鱼;但是他并没有学会正锋、侧锋和深浅墨。也就是说,他在画金鱼中所使用的正锋侧锋和深浅墨是一种不会迁移的技能;他既然不知道也不理解为什么、在什么时候去使用锋和墨,他也就不能用他在画金鱼中学会的技能,去画一个人的头发或者一棵树的各个部位。
认真观察幼儿园的许多美术手工活动课,我们都能发现两种技能不相一致的情况。比如教师教幼儿利用雪花片搭一副眼镜,幼儿固然学会了搭眼镜,但是他在搭眼镜中所使用的种种技法技能,却不能帮助他在日后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去搭一辆自行车或一架望远镜。
在理论上我们提出这两种技能的分离,在实践上却必须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因为我们既不能教幼儿一些不会触类旁通的孤立的技能(第一种),也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情境去训练他们那些抽象的技法、技术。前一种学习效率低下,后一种学习则机械枯燥。要使学习既有效又富有意义,这两种技能应按照不同的先后顺序进行结合:其一,幼儿对某些特定技法技能的学习,是由于他们表达特定物体、形状时候的需要;其二,幼儿在特定物体的表达中所掌握的技能,直接有助于他用于其它相关方面的表达。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个由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普遍的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当然,这一个运动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师知道,对于某一领域、某一类型的种种表达而言,存在着对于这个领域内的所有具体情况都适用的基本要素和共同结构。这些基本要素和共同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语法规则。这些共同的、基础性的原理和规则,作为幼儿园各科教学的课程器件,应当是教师预先已经知道和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