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小班情绪问题个案分析

幼教网 2018-07-17 17:52:02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关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以及时引导,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还刚刚起步,而心理障碍发生率由80 年代的6%到90年代的8、6%上升到目前的18、9%,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本文针对小班幼儿两个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心理干预,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一)

  锴锴不打人了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锴锴,2006年12月生,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锴锴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锴锴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

  幼儿园的第一天,锴锴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锴锴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锴锴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此后,锴锴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家庭情况简述:锴锴的父母亲文化素质较好,平时由于工作繁忙,从小就一直由保姆带大,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保姆的现象。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他们对孩子缺少较为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用什么办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对其孩子严格教育。

  系统干预步骤: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刚来园没有几天,班上有很多的孩子告他的状,说锴锴打他了,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再次发生,我往往采用的是否定、批评等消极行为和教育方法,还告诫其他孩子离他远一点。结果适的其反,锴锴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变本加厉,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到我这儿告他的状,于是,我在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何让锴锴尽快纠正这一行为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的话给了我启发:要善于透过幼儿淘气、不听话的现象发现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受到排挤。锴锴的恶作剧、推撞别人目的是想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大家都来关注他的情绪反应。如果老师总想着孩子的缺点,那关注点肯定在孩子的错误上,这样孩子就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幼儿。经过分析,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及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行为。因此,我改变了对锴锴的态度,试着走进他,去理解他,当推人现象再一次发生时,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帮他说话,帮助他去向别的小朋友道歉“锴锴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好吗,其实他是喜欢你,才碰了你。”锴锴的表现也因为老师态度的改变而改变,他第一次真诚的向别人到了歉,不象过去一样若无其事了,还学老师的样子,帮助别人摸一摸撞疼的地方。这一细微的变化再一次证明了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二、引导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宣泄过激情绪。

  教师要理解他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同时宽容孩子,尊重他的个性,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然后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因此,我坚持天天与他交谈,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当他特别高兴的时候,将其拉到身边,抱抱亲亲他,请他谈谈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和他共同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安抚他、帮助疏导他的异常情绪,使他愿意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高兴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老师与孩子平等、细致的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关爱使他的情绪有了合理的排解途径,从而一点点淡化他的情绪攻击性行为。

  三、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发现肯定闪光之处

  我用转移他的注意力来制止不良行为,然后通过故事教育法帮助他找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使其明白推别人是不受别人的喜欢的,培养他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意识,传授交往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发现进步及时表扬。有一次午饭后,小朋友将椅子摆放的很整齐,嘟嘟放椅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乐乐,乐乐大哭起来,一旁的锴锴看见了,他说了一句话“跟她道歉”,看来,他已将老师的话随机运用在生活当中了,这句话使我找到了借机鼓励他的机会,我趁此机会表扬他:“你们看,锴锴知道撞到别人会很疼的,以后我们大家都要小心一点,不要撞到别人身上。”老师的话和小朋友的掌声使他更加明确了怎样做大家才喜欢。

  锴锴很喜欢帮老师做事情,我利用他的这一特点,经常性的让他做一些小事情,比如为小朋友分勺子、分点心呀等等,他在这些为大家服务的事情中情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小朋友开始将他试为能干的大哥哥了,开始接纳和喜欢他了。

  正面教育的方法使锴锴愉悦的接纳了老师的意见,不知不觉明白了道理,有意识的减少了情绪攻击性行为,帮助树立了自信,维护了他在小朋友面前的良好形象。使他喜欢上了集体,也使大家喜欢上了他。

  案例(二)

  渊渊不吸手指头了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吮吸习惯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

  渊渊,2006年10月生,是一个内向的男孩子。他有一个特殊嗜好,喜欢吮吸手指头,经常一个人偷偷的将手指头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吸,吸的手指头都蜕皮了,大拇指关节处被吸的肿的高高的。据父母反应,这个习惯在2岁就已形成。

  典型事例描述:

  渊渊又将他的小手放在嘴巴里了,好象婴儿吸奶瓶一样,老师告诉他,这样很不卫生的,请他拿出来,可是转个身他又我行我素了。

  睡着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他将手指头塞在嘴巴里,香甜的进入了梦乡……我们悄悄的将他的手指头拔出来,没有想到,他居然能在睡着的时候,将手指头继续塞回嘴巴里。

  家庭情况简述:渊渊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几个月才回趟家,母亲自由职业,常常要去外地照顾父亲,还有两个已上小学的姐姐和哥哥,家里一直是由保姆照顾这几个孩子的生活,而这个保姆年纪很小,不过20来岁。渊渊从小就由这个小保姆带大,每天晚上都和她睡,保姆自然是样样事儿都由着他,渊渊对小保姆也特别亲热,整天形影不离。父母亲有空的时候才回趟家,与渊渊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缺少父母的必要关爱,年幼的渊渊显得特别焦虑和内向,因此,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对于渊渊吮吸手指这一不良习惯,父母时常批评制止,有时忍不住狠狠地打他手。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吮吸得更加厉害。

  研究对象分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情绪动机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父母和保姆的教养态度不同,渊渊在保姆处“一切由着他”的行为在父母处受阻,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渊渊就是希望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孩子吮吸手指,它会成为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足够重视。

  系统干预步骤:

  一、创设温馨轻松的环境,缓解孩子的紧张压力

  教师和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吮吸手指坏习惯的关键一步。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通过电话、面谈、联系册等形式与渊渊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帮助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通过交流,我们达成了共识,对渊渊的吮吸手指不再强行干预,采取循序渐进的干预策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平时多关心他、必要时提醒他,让渊渊进入一个心理舒缓期。另外,要求家长有空多来陪陪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