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设计思路: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