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2)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