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不需要表扬
外国教育不需要表扬
在中国倡导多年的“鼓励教育”终于变得深入人心之时,科学家却发现,过度的表扬和鼓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 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发现,相信“天生智力决定成功”的人会低估努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的逻辑是:我很聪明,我不需要努力实践。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是靠努力才获得成功的,那简直就是对我的天赋的侮辱。 德威克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后来,她在重复实验时将每个社会经济阶层都纳入自己的实验,最后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不论男女。连学龄前孩子也未能幸免于被表扬聪明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 吉尔?亚伯拉罕是纽约斯卡斯代尔镇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观点很典型,在我告诉她德威克关于表扬的实验结果后,她断然表示她对没有长期跟踪的研究结果不感兴趣。亚伯拉罕相信表扬自己的孩子聪明很重要。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很好,所以这就证明了表扬在现实世界中很管用。亚伯拉罕对德威克的研究不以为然: “我不在乎专家怎么说,自己的日子还是得自己过。” 而有些人即使接受了这一实验结果,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问题。苏?尼德曼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是一位有着11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去年,她任教于新泽西州帕拉姆斯镇的山脊牧场小学,教4年级。她从没听说过卡罗?德威克,但是德威克研究的主旨还是在她的学校被贯彻了下来。
尼德曼学会对学生说:“我喜欢你不断尝试的劲儿。”她试着把她的表扬具体化,这样孩子就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如何能够赢得表扬。她偶尔也会告诉孩子“你很擅长数学”,但她永远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他不擅长数学。 但这只发生在学校,尼德曼只有在作为教师时才会这么做。在家里,她还是积习难改。她8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倒也确实聪明。她会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做到了!你好聪明!”当我向尼德曼讲述了德威克的研究后,尼德曼说这些学术研究总是令人感觉不现实。“我读这些模拟对话的第一反应是:‘哦,拜托,太假了!’” 改变“三观”也能提高成绩 在纽约东哈莱姆区生命科学中学任教的教师就不存在这种疑虑,因为他们已经在高中生身上亲身实践了德威克的理论。
上周,德威克和她的学生丽莎?布莱克维尔在《儿童发展》上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探究一个学期的干预对于改善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学校中拥有700名少数裔族和低水平学生。布莱克维尔把她的学生分成两组参加了一个有8期课程的工作坊。控制组接受学习技能培训,实验组除了要接受学习技能培训外,还要学习“大脑发展观”——智力不是天生的。这些学生轮流大声朗读一篇关于大脑在挑战下如何长出新的神经元的文章,并观看关于大脑的幻灯片,还要排演短剧。 “就在我讲授这些知识时也还是能听到学生们互开玩笑,叫对方‘笨蛋’或者‘傻帽’。”所以布莱克维尔在讲授“大脑发展观”后查看了学生的分数,想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效。
不久,即使不知道哪些学生分到了哪个组,老师们仍然可以挑出那些学习过“大脑发展观”的学生,因为他们改善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成绩。布莱克维尔用一个学期挽救了学生日渐下降的数学成绩。 实验组和控制组唯一的不同就是两节总共加起来50分钟的课。这50分钟不教数学,只教一个观念:大脑像肌肉,努力练习就能使你更聪明。仅这一点就可以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
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拒绝敏感度专家杰拉尔丁?唐尼博士点评道:“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发现。这一研究表明了你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三观’,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同领域其他学者对于唐尼的点评颇有同感。哈佛大学研究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泽瑞?班尼基博士告诉我说:“卡罗?德威克是个很有干劲的天才。我希望这项研究被严肃对待。它的结果会让人吓一跳的。”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自尊(自我评价的高低)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方面。
自从1969年《自尊心理学》发表了他的这一观点后,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评价变成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任何潜在的损害孩子自我评价的事情都被禁止了。竞争变得令人难以接受,足球教练不再计算进球,转而给每个人发奖品,教师扔掉了红色铅笔,批评被无处不在甚至名不副实的表扬取代。 “表扬、自尊和表现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但现在正在经受大规模的挑战,德威克和布莱克维尔的研究正是这些挑战当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