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画与话——幼儿绘画作品分析(2)
儿童用画强调画面中的形象,画面中的形象又增强了儿童说话的意愿和提升幼儿说话的能力。在游泳馆的案例中,儿童将去过水立方的经验展现在画纸上,用圆圈表示界限,划定了游泳馆的范围,在画的时候伴随着描述性的语言以强调游泳馆的空间大小;画中的散点代表在水中游泳的小孩,这种脉冲点代表生物内部系统的节奏,即生命的节奏。这幅画,通过儿童边画边叙述的过程,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儿童的绘画语言,并由此了解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案例6
儿童用红色和黄色用心地在楼房的边上点了20多个点,用黑色画了十几个点,大致分布在红色和黄色点的周围。
儿童:“楼房里有灯光,灯光也是彩色的。”
教师:“怎么还会有黑色的灯光呢?”
儿童:“这是小虫子。有灯的地方就有小虫子。”
教师:“我看到画面上有树,有灯光,有酒店,可以告诉我树和酒店在什么地方吗?”
儿童:“在西安。”
教师:“树长在哪里?”
儿童:“在路上。我画条路啊(用黑色画了一条线),路有两条线(又用红色画了一条,接着又蘸取了一些黑色,在两条线上画下了许多点)。好多好多的蚂蚁啊,蚂蚁被压死了,就在路上。我看到过好多蚂蚁被压死了。”
这幅画中将生活中的真实经验和感受用绘画和语言表达出来,儿童表现了很多细节,楼房边彩色的灯光、灯光下的小虫子、路上的蚂蚁。儿童总能注意到生活中细小的事物和变化,并在画路上的蚂蚁时表现得十分专注。从画面的符号中仔细看,儿童专注地在路面上点下了将近70个点用来表现路上的蚂蚁,这些黑点排列得很整齐,点和点的距离都差不多,尽量将每一个点画在代表路面的线条上,更将蚂蚁被碾压在路上的感觉体现得淋漓尽致。儿童绘画中的细节不是那种细密繁复的细节,而是单纯的细节,源自对世界各种差异变化的单纯、直接的感动和好奇。
关于儿童绘画的分析
(一)从“听画”的角度了解绘画所表达的儿童的内心世界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先生说: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对于三岁的儿童,我们要仔细倾听孩子对自己画面上的线条和形状的解释。对于四到五岁的孩子,由于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画画时开始注意画面中形象的关系,学习配置绘画形象的位置,此时的儿童关注于画面中的故事情节或是画面中各个形象的关系,因此,听画要更加注重画面各个形象间的关系和画面整体的故事情节,同时在倾听时回应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在绘画中建构的意义世界,并将儿童自己赋予绘画的意义进行记录。
(二)关注儿童的情感和思想的变化
只有思想变化才能促成儿童的成长,表达就是促进其成长的一种方式,绘画和言语都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儿童绘画过程中两种语言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儿童绘画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在真实的环境中评价儿童绘画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关注儿童最终的作品。最终的作品只能看出儿童在绘画技能方面的能力,但不能看出儿童其他方面的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艺术的要求更关注儿童能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就美术本身而言,技能也不是最主要的方面,虽然需要学习各种技能来提高表现的能力,但如果一个人只单纯地拥有高超的技能却没有思想,那么他只能是一个画匠,而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家。罗恩菲德认为,一件很“原始”的、以成人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作品,对儿童而言,比一件制作精美的,而成人觉得满意的作品还有意义,当儿童在绘画中“发现自己”时,虽然这件作品也许毫无美感可言,限制他成长的感情困扰就被抛开了,儿童能在他的创作中认识自己,因而能面对他以前所不能面对的自己,这种生命的改变比完成任何作品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