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研究伦理”问题

幼教网 2018-09-17 14:50:1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研究伦理”问题

  话题中,幼儿园的孩子们为了弄清楚鱼缸里的蝌蚪是不是被“清道夫”吃掉了,竟然想出做实验的方法,看蝌蚪会不会被吃掉。甚至还有幼儿提出“想知道真相,就要用科学实验验证一下”的理由。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研究伦理”的问题。

  “研究伦理”这个话题似乎与我们相距甚远。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目前还没有普遍建立研究伦理审查制度。而在国际性大学中,这早已成为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以笔者曾经就读的学校为例,校方对于研究生所提出的研究计划,均要进行严格的研究伦理审查,以确保研究对象不会因研究而受到伤害。对三类研究对象(动物、成年人、未成年人)的保护标准有所不同,涉及到生命权、身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等,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标准最为严格。

  对研究伦理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大约在1OO年前,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经典的恐惧情绪习得实验。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小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最终“成功”地让婴儿对小白鼠产生恐惧情绪。随后,研究者还发现,婴儿的恐惧情绪泛化到很多白色的物体上,甚至见到华生头上的白发都感到恐惧。

  从科学的角度看,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然而,作为研究对象的婴儿,其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后人对这个实验的研究伦理问题提出了质疑,以致它成为违背研究伦理的经典案例。

  100年后的今天,相信我们再也无法接受上述的研究设计。因为我们认识到,科学的目的不仅是求真,也是向善,即追求美好生活、创造美好世界。科学不仅要弘扬人类的好奇和求知本性,也应唤醒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唯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最终能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是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也应是科学教育所需要强调的。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尽管他们不可能在理性层面上理解这些抽象的道理,但不是不可以通过情感熏陶、行为养成等途径,来形成最基本的是非认识和态度取向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出“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目标,正体现了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要求。

  具体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层面,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十分值得关注。价值观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的途径来完成,它一定离不开亲身的体验。价值观教育也不可能是抽象的,它存在于具体的问题和情境之中。以本文的“蝌蚪事件”为例,如果教师和幼儿开展相关的研究伦理的讨论,那么将是一个生动的科学价值观教育的例子。

  幼儿在这个年龄并不能理解什么是研究伦理。但是,教师可以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引导幼儿去思考和讨论:如果用蝌蚪去做实验,我们确实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如果蝌蚪真的被吃掉,它就会死去,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蝌蚪去“送死”呢?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启发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幼儿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生命。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