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幼儿“自然测量”生成活动
如何指导幼儿“自然测量”生成活动
一、活动由来
案例:
那天,我原打算与幼儿一起探索周围环境中物体的直与弯曲的情况,但朵儿却拿着毛线说:“我刚才量了黑板,有4米长。”我问她:“你怎么知道呢?”“我刚才数的。”“这毛线上什么都没有,你是怎么数的?”“我刚量的时候有4个毛线那么长啊。”朵儿的解释激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他们纷纷拿起各种材料来测量活动室中的桌子、柜子等物。
自我对话:
孩子的实际表现充分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直与弯曲这个概念。也就是说,直与弯曲这个主题只是重复幼儿的已有经验,并没有太大的教育价值可以挖掘,但是,孩子们的现实表现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程生成点,因为孩子对测量的理解大不相同,这就蕴含着许多教育机会和教育价值我何不抓住机会,跟进支持,开展一次有关测量的活动呢?
活动预想:
我认为活动的核心是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的有机统一。因此,我预想活动可能会按以下步骤进行:(1)幼儿自由表达关于测量的经验(2)用同一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3)用不同工具测量特定的物体(4)理解长度单位(5)幼儿回顾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活动过程
活动1:幼儿自由测量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东西有多长、多高和多宽吗?想办法量一量吧!”于是,幼儿选取了不同的“工具”——积木、毛线、纸盒、图书等,也选取了不同的测量对象——门、地板、窗户、桌子等。
豆豆拿了一把红尺子一本正经的测着桌子有多宽,当她第一次测完后就用彩笔在后面画个小点,然后有开始量。看到这里我故意问婷婷:“你用彩笔画个点干什么?”婷婷歪者脑袋说:“这样才知道我量到那里来了呀!”
文文把黑板作为了测量对象,她选了图书作为测量工具,一只手拿着书,一只手就放在了书的末端,然后末端的手不动,再用另外一只手将书又拿过来,嘴里还数着I、2、3、4……
平时活泼好动的娃娃呢却跑到了室外的走廊上,边走边嘀咕着,走过了走廊又走了回来,嘴里还念叨着:“,错了,不对不对。“娃娃,干嘛呢?”我在数有多少块砖呢,别打扰我。”原来他是在用简单的计算方法。
蕊儿用尺子在量门有多宽,将工具翻转测量。
幼儿采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可谓是五花八门。根据观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用手做工具。
2.将相同的工具首尾相接,直至测量到被测物体的尽头,最后用了几次测量工具就在后面加上长度单位“米”,如不足或多出工具,自己估计,幼儿则以估计的方法“报出”测量结果。
3.将工具沿着被测物体的表面进行翻转测量,但未注意到翻转过程中工具一端横截面宽度的忽略不计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4.边移动测量工具,边用笔画出下次移动的起点。
5.手与测量工具配合使用。
有趣的是,尽管测量工具和方法不同,幼儿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米”。当然也有幼儿提出异议:“这桌子怎么会是8米呢?我才1米24高!”
反思与调整:
经过观察,我基本了解了幼儿关于测量的经验水平,我认为应先解决幼儿对长度单位“米”的滥用与误用问题。
活动2:认识“米”
预想:我在地板上铺设了两条长度均为1米的线,一条是单色彩条线,另一条是由不同颜色的彩条组成的线。我期望幼儿出现以下行为:用跳这种动作来感受1米的长度,并发现两条线都是l米长;用“1米有几个测量工具长”来表述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