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幼教网 2018-09-17 16:10:5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做中学”科学教育提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增强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根据“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推进的要求,我园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践工作,尝试进行案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下结合“鱼的秘密”科学教育活动,围绕确立探索主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层面,呈现我们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确立适合幼儿的探索主题

  确立探索主题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选择探索主题时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为:教师以成人的眼光选择探索主题,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过难、过多,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导致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兴趣不高、已有经验不足、冷场等现象:另一种为:教师选择的探索主题完全以幼儿兴趣为中心,但幼儿的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浅层次的、不稳定的兴趣,容易随着时间、活动难度和外界干扰而消失,结果导致幼儿兴趣浓厚则探究持续,幼儿兴趣低迷则探究停止。

  由此,教师在选择探索主题时,要建立在幼儿兴趣和自身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从中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幼儿的认知特点,确保探索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探究活动,分析探究活动中的科学元素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而确立探索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兴趣相符合,幼儿的探索才能更积极、顺畅。

  例如,我园在春游活动中安排了参观水族馆的亲子活动,幼儿参观水族馆后对各种各样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结束后,教室的自然角增添了很多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小鱼。有的幼儿经常站在那里观察小鱼,给小鱼喂食:有的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关于鱼的书籍,三五成群地讨论关于鱼的话题:还有的幼儿将自己看到的鱼画了出来,并和同伴交流“我画的是什么鱼,有什么本领”。幼儿的表现引发了教师的思考:能否将“鱼”确定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于是,教师对“鱼”这一内容进行了价值判断:首先,幼儿对鱼有着浓厚的兴趣,鱼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探索“鱼”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通过对“鱼”的探索,可以让幼儿获得有关鱼的种类、鱼的外形特征、鱼的内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拓展幼儿对“鱼”的认识。由此,教师将“鱼的秘密”确定为“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

  二、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问题是探索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问题的提出建立在对事物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当他们对所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疑惑时,问题才会产生。因此,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有序观察。

  在“鱼的秘密”的探索活动中,为了鼓励幼儿提出关于鱼的问题,教师首先为幼儿呈现了一盆鲫鱼,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画鲫鱼,比比谁画得像。在师幼共同评出公认的最像的鱼之后,教师对幼儿的零星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原来,鲫鱼有纺锤形的鱼头,上面有一对眼睛,有剪刀似的尾巴,有背鳍和腹鳍,身上还有圆圆的鱼鳞。”同时,教师请画得最像的幼儿交流观察的方法,并及时呈现鱼的解剖图,让幼儿再次观察“除了这些,鲫鱼身上还有什么”,以拓展幼儿对鲫鱼的认识。

  在幼儿对鱼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现在我们知道了鱼有鱼头、鱼鳍、鱼尾、鱼鳞、鱼鳃和鱼鳔等,那么,关于鱼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幼儿纷纷举手提问:“鲫鱼的鱼鳞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的鱼没有鱼鳞?”“鱼鳔有什么用?”“鱼在水里为什么不会淹死?”“我看见鱼一会儿沉到水下,一会儿又浮到水面上来,这是为什么?”正是有了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幼儿才有了思考的基础,能提出自己对于“鱼”的各种疑问,这些问题是幼儿进一步科学探索的基础和动力。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