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两重标准

幼教网 2018-09-17 16:41:16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两重标准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幼儿的科学认识应指向“周围事物和现象”。幼儿的生活(包括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是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生活化(指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幼儿生活)是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标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生活化”的理解仍是表面的乃至片面的。在这里,我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化”问题作一辨析,同时提出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另一重要标准,即学科性标准,以期广大教师能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问题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化标准

  当我们都将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看作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时,重新思考一下“为什么”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之所以提出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出于两个基本的理由:第一,生活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幼儿积累具体的科学经验,并理解其中所隐含的科学概念。熟悉的生活情景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断扩展所获得的知识。第二,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具体运用,而非简单地教给幼儿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识。比起那些脱离真实情境的、直接指向概念化知识的学习内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可以给幼儿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化”的真义是强调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以及丰富、具体的学习经验。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些问题和经验最终仍应指向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不能表面地或者片面地理解“生活化”的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不能把“生活化”简单地理解成“只要是幼儿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就一定适合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还应进一步考量其教育价值,尤其是应评估该内容是否包含有价值的、可探究的科学概念。

  以“碘酒让淀粉变色”的实验为例。尽管幼儿生活中偶尔会接触到碘酒,他们每天的食物中也必定含有淀粉,但如果因此而给它贴上一个“生活化”的标签则过于牵强。事实上,绝大多数幼儿即使用过碘酒也不明白碘酒为何物,即使每天吃米饭也不可能意识到淀粉的存在,更不太可能在生活中见过“碘酒让淀粉变色”的现象。因此,这一现象并不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过、思考过的问题,他们也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借取。可以说,这是“伪生活化”的内容。而且,从这个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概念来说,也无多少可探索的空间。由于幼儿看不到淀粉的存在,他们也就不可能通过探究来发现为什么碘酒能令此物变色而不能令彼物变色。碘酒让淀粉变色的现象固然很奇妙,但是从幼儿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来考量,这显然算不上是多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比起其他的现象(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幼儿不知这些也罢。

  相比于花样繁多的“伪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幼儿生活中真正关注的事物和问题,反而未必能进入教师的视野。教师往往因为不明确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概念而轻易放弃了引导幼儿探究真问题的机会。这是幼儿科学教育中常有的遗憾。

  二、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学科性标准

  将学科性标准和生活化标准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实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取自幼儿生活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值得探究的科学概念蕴藏其中,则很难称其为科学学习;从某一科学概念出发而设计的学习内容,如果不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则是“不接地气”的,无法为幼儿所接受。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