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教网 2018-09-19 16:37:3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  要]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幼儿教育的最本质把握。只有关注游戏精神,才能回归幼儿教育的本真,才能更深层次认识、理解与培养幼儿。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幼儿园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发展;行为习惯

  一、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习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行为习惯”是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相关、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非常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大家一致认为行为习惯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幼儿终身受用,是幼儿成长的根基性平台,幼儿教育应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终生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但现实情况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如教师抱怨,孩子一届不如一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父母苦恼,孩子自理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甚至上了大学不能自主生活。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发现当前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方式上,运用说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戏式8%。在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中,成人由于对儿童的不信任,往往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进而剥夺儿童的主体地位,甚至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因此幼儿主要是被动接受,其习惯养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成人为了培养幼儿某个好习惯会说得苦口婆心,幼儿却听得了无趣味,行为上改变缓慢。可见,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与策略。

  二、游戏精神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让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认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理念去观照儿童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加适合儿童。[1]游戏精神不排斥游戏,但重在“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样的游戏”,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摆脱外部压抑与强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机与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2]    具体而言,游戏精神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认识儿童的这种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3]以此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4]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